2013-07期●征战纪事●

黄克诚率部攻打淮安

作者:金宝山

1945年春,抗战进入最后阶段。美国轰炸机经常飞临上海上空,轰炸日寇军事设施。父母担心流弹伤人,托一位朋友将我带回故乡淮安。在镇江搭船过长江,沿大运河向北行驶,沿途看见伪军如临大敌,一个个垂头丧气。进入苏北宝应水乡地区,那里是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欢乐景象。城里伪军有时趁月黑风高之夜下乡偷袭,抢劫农夫的粮食和耕牛。当地农民只要敲响大锣,高声喊叫“新四军来了!”,那些胆小如鼠的伪军就吓得抱头鼠窜,逃回宝应县城。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立即向敌占区城市和交通要冲进军,接受日伪军投降。敌人如不投降,则坚决消灭之。此前,叶飞指挥的部队在苏北和苏中的交界处重镇车桥,发起了一次战役。我军出动上万兵力,激战数日,攻下车桥,消灭了数千敌军,活捉了一批日本鬼子。这一重大胜利,振奋了苏北、苏中解放区军民。那时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正率领本师和第2师主力集结在津浦路南段待命。过了几天,3师奉命回师,向“两淮”(淮阴、淮安)进发,首先发起了淮阴战役。1945年9月6日下午2时总攻打响,经过一个半小时激烈的战斗,全歼守敌9000余人。解放淮阴后,新四军3师乘胜进军,于9月13日开始包围淮安城。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汉唐就很闻名,后来成为漕运、盐运枢纽中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故居均在淮安城内,还有汉初淮阴侯韩信的遗迹和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晚清民族英雄关天培的祠堂,名胜古迹众多,可谓人杰地灵之地。淮安城墙又高(12米)又厚,其规模、质量仅次于北京城和南京城,居全国第三,有“铁打的淮安”之称。

那时新四军无重炮,要攻破此城非常困难。《解放日报》原总编辑王维时任新华社苏北分社报道科科长,近日与笔者交谈“黄克诚率部攻打淮安”的往事,回顾他当年直接参加这场战斗的经历和见闻:

敌军在南部构筑工事坚守,拒不投降。新四军3师7旅、8旅进入前沿阵地,做好了一切进攻准备。黄克诚师长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儒将,善于用兵,善于“用脑子打仗”。他布置部队在城南的一大片开阔地上,用沙包垒起十多个面向敌城的半圆形的“炮楼”。它高过城墙,成为可以居高临下用火力掩护我军冲锋的制高点。淮安城郊旱地多,地下水较深,我军利用坑道作业,挖了一条长约1500米、通向城西南部的地下坑道。

9月22日上午,黄克诚师长下令,向淮安守敌发起了总攻。一路通过地下坑道进至城西南,用炸药炸开城墙;另一路则在城东南部,由突击队员攀云梯,突入城内。指挥部批准王维随攻城突击队登城。王维臂缠红布条,跟在突击队员身后向前奔跑。文工团员在简易的掩体后面唱歌、喊口号,给战士们鼓劲。突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从东南面攀云梯登城。由于各个制高点上轻重机枪的火力发挥威力,突击队员像飞将军从天而降那样出现在城头,进入了城内。各路入城部队由南而北扫荡残敌。激战至上午10时,敌人精心设置的防线被我军全部摧毁,守敌大部被歼。中午,伪旅长吴漱泉、伪专员李云霈带领残部,利用鼓楼和楚王殿的工事顽抗,战至下午3时也被我军全部歼灭。淮安古城宣告解放。

战斗一结束,王维赶紧爬出城墙,边奔跑边打“腹稿”,一路跑到电台,立即向译电员口授苏北名城淮安解放的消息,发往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并延安总社。第二天延安《解放日报》作为第一版头条新闻发表。

“两淮”解放之后,我军乘胜肃清盐城等地残敌,控制了一段运河航线,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为1946年夏反击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