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期●老战士之声●

端午随想

作者:黄俭


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岁月的风霜并不可怕,只要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根,扎得深扎得牢,步子就会走得正走得稳,跟党走到底。

癸巳年端午节又到了。这端午节啊,对我来说,就如同一首隽永难忘的诗章!小时候,它就深深地烙在我心灵的屏幕上了。往事并不如烟。那天去私塾,上早读课,妈妈怕我饿着,给我塞了一只白米粽子。启蒙老师是家长们联合从城里请来的,姓师,善良,有学问。他问我:“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不知道。”私塾的早读就是背书,老师讲:“今天你不要背书了,同学们让他们相互背,你到我桌边来,我给你讲。”

师老师告诉我: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他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实现富国强兵,联齐制秦,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然而,屈原的才华却受到同僚奸侫的嫉恨,对他横加谗毁,因而被楚王罢官放逐。当屈原听到都城已被秦国占领,人民受苦,他痛心疾首,认为报国无门,遂抱石投江。平民百姓无不哀之,于是就用赛龙舟和包粽子的形式来怀念他。老师说:“屈原眷念祖国和人民的深情,你可以去读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及其他作品,《楚辞》里都有,看不懂来问我。”在老师的启蒙下,我景仰屈原,买来了《楚辞》。

屈原的《离骚》有370多行,从自然到社会、从宇宙到人间,内容包罗万象,形形色色,但是主要抒发的是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基本思想和为此而奋斗的牺牲精神。在学习中,我进一步认识了屈原。他是以诗人的名字载入史册的,然而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却是以一个政治风云人物出现于政治舞台的,尽管他最后成了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没有为一己之私而放弃为国为民的“美政理想”。他要让民众安居乐业,即使自己遭受到最大的不幸,他也是始终如一,毫不动摇,请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我心里认为是美好的品德,哪怕是九死也不改初衷);“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我固然知道直言进谏招来灾难,可是我还是宁愿忍受痛苦而难于割舍);“伏青白以死直兮,固前胜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直道,古代圣贤原来就是这样)。他对为国为民的信念和自我操守的坚持,实在令我动容啊!屈原对那些善于投机取巧、抛弃准绳、贪图私利、追求邪恶的侫臣贼子明确宣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可速死而魂魄离散,也不愿随俗而作此丑态)。

可敬的屈原啊,他那为国家为人民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求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以及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我忘不了,忘不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吾以为凡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方为不虚生此国。”我发誓一定要学习这位古代先贤为国为民的精神。

在旧社会里,我在读书时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到了革命部队后,我们的党也时常用屈原精神教育我们,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我调到北京军委空军机关工作之后不久,领导上就组织我们观看郭沫若同志写的大型话剧《屈原》,激励我们学习屈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和广大人民服务。剧中结尾所朗诵的“橘颂”,其根深蒂固、难以移动、志节充盈、决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写到这里,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部队离开华东驻地时,华东军区许世友司令员来机场送我们时说的几句话:“同志们,在华东,我们招待不好,但是希望你们一定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如果你们有哪位飞出去了,我骑马也追不上呀!”话虽幽默,这与观看《屈原》所受的教育,是同一个范畴,其意义深着呢!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跟党走过了几十年,理想、信念、宗旨,依然坚定如初。如今,党的十八大为国为民又制定了切切实实的目标和举措,几个月来,遵照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教导,贯彻得卓有成效,群众称快,我这个老共产党人更加振奋。我决心用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紧跟党中央去实现振兴我们伟大民族的中国梦!

(2013年5月13日写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