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期●缅怀篇●

大伯盛志明难忘“鱼水情”

作者:盛华莉 口述 何永年 整理

1937年日寇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于8月13日向上海大举进攻,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当地中国驻军第9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奋勇抗击日军,上海人民同仇敌忾,自发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我的大伯盛邦彦也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

当年11月,17岁的高中学生盛邦彦,约了两名志同道合的同学投奔延安。他们从上海乘火车来到西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开了介绍信,步行800里,克服重重困难,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毛泽东主席得知有三个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后,很快接见了他们,并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热情。盛邦彦受到极大鼓舞,将自己名字改为盛志明。组织上安排他们参加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四期学习。1938年4月,盛志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随张爱萍率领的苏鲁皖八路军南进支队从延安赶赴华中抗日根据地,并被任命为支队指导员。1939年四五月间,苏皖特委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第3团,7月,任命盛志明为政委。同年9月,苏皖纵队领导机构成立,同时将原在苏北地区活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正式改名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随苏皖纵队进军苏皖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共同创建这里的根据地。1940年9月1日,黄克诚率八路军2纵一部进军到津浦路以东,与陇海南进支队以及其他一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4师第9旅旅长张爱萍,任命21岁的盛志明担任新四军9旅政治部总务科长、卫生部政治协理员。

1939年9月,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率领直属部队和3个主力营,随纵队司令部至陇海铁路以南、津浦路以东皖东北的灵璧、泗县一带活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部队经过一夜行军,刚刚进驻灵璧、睢宁交界处的九顶山张山口时,即发现有一个大队的日军约500余人分乘卡车、轻型坦克从双沟方向向我部队猛扑过来。部队马上冲上山头与日寇激战,毙伤日军百余人。

就在这次战斗中,盛志明负了伤。部队转移,领导将盛志明借住在一户可靠的老乡家中治病养伤。盛志明不仅负伤,还身患痢疾,一天拉肚子十几次,身体极度衰弱。这户老乡家中有一位年近50的老大娘和她的孙女、一个扎羊角辫子的六七岁的小姑娘。盛志明养病疗伤也着实难为了老大娘,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根本找不到药物,老大娘在田地里挑来马齿苋,洗净后熬水一天三四次喂盛志明,并在伤口上外敷。在老大娘的精心护理下,盛志明痢疾与外伤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住到大娘家的第一天,小姑娘双手捧着一碗红糖小米稀粥给盛志明吃,当盛志明看到小姑娘消瘦的面容,说:“你先吃吧。”小姑娘摇摇头。屋外的大娘听到屋里说话声,急步走了进来,说:“俺娃吃过了,叔叔养好伤好打日本鬼子,将鬼子打跑了,那时会有好的吃!”说着将孙女拉走了。原来当天下午,邻村一位妇女送来一碗小米,说熬粥给子弟兵养伤,大娘不肯收,说:“你家儿媳要有奶水才能喂孙子,你那点小米也是好不容易弄来的。”推辞了好久,盛情难却,大娘不得不将那碗小米收下了。给盛志明熬的小米粥,就是这样来的。后来,每天大娘用玉米面变着花样做成玉米饼、玉米锅巴、玉米窝头、玉米糊,让他吃饱吃好。一次盛志明到屋外,看到大娘和她的孙女吃的竟然是野菜汤,感动得泣不成声,暗暗下决心,病愈后一定狠狠杀敌,报答老大娘。盛志明痊愈后归队,又转战别处。

1949年5月27日,上海刚解放,陈毅代市长特调刚任徐州代市长不久的盛志明任上海市新成区接管专员,因为陈毅知道盛志明熟悉上海。之后,盛志明在上海部队与地方先后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他1983年12月离职休养,2011年7月5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自当年病愈离开老大娘家后,老大娘的深情厚谊始终萦绕在盛志明的心头,到上海工作后,曾数次托亲友前往寻访救命恩人,但都无功而返。这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尤其是他到了晚年,回想往事,感慨万端,甚至老泪纵横。一幕幕战斗场景历历在目,他很想见见当年的老战友,最难忘怀的是生病负伤后借住在老乡家中的情景——那位老大娘和小姑娘,那碗红糖小米稀粥与玉米面做成的花样经常翻新的伙食……大伯经常念叨,是苏北老乡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大伯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记下老乡的姓名,无法找上门去亲自道谢。大伯更希望我能想方设法找到这家人,送上几袋大米,略表心意!当年扎着羊角辫子的小姑娘,如今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