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期●专 稿●

联系群众、务实清廉的楷模

——刘少奇一九六一年回乡调研纪实

作者:李桂芳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身居高位,却时刻将群众记挂在心,经常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保持着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是为民务实清廉的典范。

1960年前后,中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3月,党中央在广州工作会议上,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在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分赴各地,进行调查研究。

刘少奇率先垂范,与夫人王光美到湖南宁乡、长沙等县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六十条”草案的意见。从当年的4月1日到5月15日,历时44天。调查期间,他有33天吃住在农村,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11个生产队,找基层干部和群众个别谈话上百次,写出数十万字的调查笔记,获得了大量的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党和政府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严重错误,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深入基层,体察民情

1961年4月2日,刘少奇乘坐吉普车离开长沙前往家乡调查。当车行至离他的诞生地花明楼炭子冲16华里的王家湾时,一块挂着“宁乡县东湖塘人民公社万头猪场”的牌子跃入眼帘。他下车察看,里面没有几头猪。为弄清情况,他临时决定在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下来。在屋后的山坡上,他发现一堆已经干了的人粪。便拾起一根柴棍,拨开粪便,仔细观察后,对随行人员说:“你们看,这里面全是无法消化的粗纤维,说明这人吃的是野菜、草根。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在这里,通过6天的调查,刘少奇初步了解到农村普遍存在的粮食饥荒情况。

4月13日,刘少奇召集天华大队干部座谈《农业六十条》,着重讨论了食堂、分配、粮食和住房问题。在请大队干部发表意见时,他说:“请你们谈话的时候,解放思想,一点顾虑都不要,一点束缚都不要,愿意讲的话都讲,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戴帽子,不批评,不辩论,只看怎么有利于发展生产,怎么有利于群众的方便;当然,还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国家。”但是,在征求对公共食堂的意见时,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这些干部没有反映真实情况,仍然表示,食堂有优越性,应当继续办下去,只是规模可以划小一点。刘少奇没有责怪他们,决定改变调查方式。

4月15日,刘少奇不用社队干部陪同,直接到施家冲生产队请来8位社员座谈。会议开始时,他说:“中央起草了一个‘六十条’,是个草案,想问问你们的意见。公共食堂办不办?粮食怎样分配,还有你们的生产情况、生活情况,请大家向我讲真话。”说完,取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了个躬。接着他说:“这次中央办了错事,我们对不起大家,向大家道歉。但是改正错误要了解真实情况,希望大家帮助我,向我提供真实情况。”

刘少奇的诚恳态度打动了群众,大家纷纷诉说了公共食堂的副作用。接下来,刘少奇以食堂问题为中心,引导大家讨论了供给制、山林、住房以及民主与法制等话题。刘少奇听到了从基层干部到上级领导干部那里都听不到的真实情况。除了召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外,刘少奇还走村串户,到田间地里,农民家中看看,找老人、妇女、青年等个别交谈,实地体察民情,每到一处,他总是鼓励群众讲真话如实反映情况。

5 月3日傍晚,刘少奇回到了旧居炭子冲。当晚,住在自己少年时代睡过的房子里。第二天,刘少奇约见农民朋友黄端生和成敬常。1953年国庆节,刘少奇曾邀请他们进京观光,并约请他们做农民通讯员,请他们经常反映农村真实情况,反映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与要求。这次见面,黄端生和成敬常都患了水肿病。黄端生告诉刘少奇,干部的“五风”是造成农民没有饭吃的主要原因。“成二爷,农民冇饭吃,是的吧?”成敬常点头说:“是的,是的。”“农村搞得这样,1953年在北京交给你们的任务为什么冇完成?”“应该要完成,近两三年向主席写信报告过情况。”“写信来了,我怎么冇收到?”“我确实写了,乡里人不说假的。”成敬常是个忠厚人,刘少奇相信他不会说假话。他嘱咐秘书“一定要认真查一查,人民有通信自由。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从这以后,在号召群众向党中央反映真实情况时,刘少奇多次对干部和群众说:“如果信寄不到,可以直接到北京来,为了群众的事到北京来,路费归我负担。”

接着,刘少奇邀了少年时放牛的好朋友李桂生,察看他们小时候游过泳的安湖塘。刘少奇问:“人们说,去年干旱得厉害,安湖塘的水干了吗?”“没有干,还有半塘水。”“还有半塘水,这说明干旱并不厉害嘛!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有一年干旱,塘底干得晒得谷,但每亩田还收得两三担谷呀!”李桂生说:“去年粮食减产,干旱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我讲直话,三分是天灾,七分是人祸,是‘五风’刮得咯样!”“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使刘少奇陷入了深刻而沉痛的内疚和思考。

回到炭子冲的第三天,刘少奇派人找来炭子冲原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升平。“农村搞得这样糟,怎么不向我写信呢?”“我向你写过七封信。”“可我只收到你四封信啊。近一两年没见到你的信了。说说看,那几封都写了什么内容。”王升平说,刘少奇听,王光美记。接着刘少奇把话题转到了办公共食堂的问题上,“你说说看,农村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王升平试探着问:“咯到底讲不讲得呢?”“只要是事实,怎么讲不得呢?”“好,我讲!”王升平大胆地回答:“公共食堂不好!这样办下去会人死路绝!……”随后,刘少奇参观了大食堂,走访了几十户社员家庭,还到简家巷临时医院,慰问患水肿病的农民。

通过调查,刘少奇掌握了大量的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对我国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对由于中央工作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有了更切实的感受,对以后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农村政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系群众,为民解忧

刘少奇一生信守“人民利益,即党的利益”的原则,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坚持走群众路线。当时,食堂问题是广大社员特别关心的问题。“农业六十条”的草案上仍然写了公共食堂应该积极办好,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等。刘少奇不带框框,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食堂问题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公共食堂是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必须停办。他审慎地思虑着解决农村食堂问题的方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在天华,为解除基层干部对解散食堂的思想顾虑,刘少奇指出: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要求散,不散就脱离了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共产党员的义务是要经常了解群众的要求,反映群众的要求。刘少奇用商量的口气对天华大队的干部说:“公共食堂能办好就办,不能办好,群众愿意就可以散。一定要保证群众都能吃上饭。”他建议天华大队党总支,由群众自愿选择退留。愿意退的,自己退出去。愿意在食堂吃饭的,可以还在食堂吃饭。

公共食堂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解散食堂成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没有几天,大家就把这种吃“大锅饭”的遍及全县的公共食堂解散了。人们欢欣鼓舞。有的说:“真搭帮刘主席回来,食堂下得快,不知救了多少条命啊!”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解散了公共食堂后,为处理好房子、炊具、蔬菜、自留地等具体问题,避免造成混乱,刘少奇布置天华一个一个生产队地讨论,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说,必须尽快地解决社员住房问题,麻雀子也要有个竹筒眼,人不安身,怎么安心呀!4月27日,中央调查组起草了《关于广福公社天华大队房屋情况调查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刘少奇亲自修改,并致信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说:“湖南农村房屋问题,是一个目前就需要处理,而要在二、三年内才能解决的重要问题。”建议省委将此报告转发给各地,作为处理农村房屋问题的参考。5月1日湖南省委向全省转发了刘少奇的信和中央调查组的报告。食堂解散后,大多数社员高高兴兴地搬回了原处,已经拆了的社员住房也落实了退赔方案。生产队又给各户划了宅基地,房前屋后风景林,自留地,自留山。天华山下,又出现了户户炊烟的景象。

俭朴律己,廉洁奉公

刘少奇有40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古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可刘少奇生活向来朴素。调查期间,他身为国家主席,穿着非常简朴,头戴蓝布帽,身穿半新半旧的蓝布制服,脚穿一双平底青布鞋,同一般的干部群众穿着没什么两样。不认得刘少奇的人,谁也想不到他就是国家主席。例如刘少奇到了王家湾附近的麻豆山、潭湖塘等屋场,了解食堂和社员生产、生活情况时,竟没有一个人认出他。在宁乡县委大院,县委书记闻讯出门迎接,与刘少奇走了个照面竟未认出刘少奇。因为在县领导的想象中,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下乡视察,多少得有点排场,原来竟是如此轻车简从。

这次回乡调查,为了减轻地方负担,刘少奇谢绝了当地政府为他安排的招待所,就住养猪场饲料房、农舍和他自己的旧居。他表示:“在战争年代,我们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干部下乡了,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决不打扰老百姓。我这次下乡调查研究,仍旧采取老苏区的老办法,吃住都在老乡家!”在天华,刘少奇就居住在大队部所在地王家塘的两间破旧的土砖屋里,房子阴暗潮湿,墙上泥巴块剥落。前间作会议室,摆了一张油漆斑驳的三屉桌和几张旧高凳,桌上一盏煤油灯。后间摆设的是两条长凳和两块门板架起的床,一张小桌,几把靠椅。晚上,用一块粗布挡住窗户的风,这就是刘少奇的卧室兼办公室。国家主席住在这样的地方,社队干部十分不安,建议刘少奇住条件好些的房子,刘少奇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说“这比延安时期好多了,恐怕现在多数农民还没有这种房子住呢!”刘少奇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住就是18天。

刘少奇回到老家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后,按照一切从简的要求,他把自己青少年时期住过的土砖房用作办公室兼卧室,陈旧的桌椅,古朴的煤油灯,简陋的木架子床,陪伴刘少奇整整一个星期。

这次回乡,刘少奇还拒绝了当地政府要修缮旧居,并将旧居改建为纪念馆的请示,并当众宣布:纪念馆不办了,旧居腾出来给无房群众住,屋里的木板,拿去替没门的人家做门。

对于自己的亲属,刘少奇不徇私情、不搞特殊照顾。调查期间,他去看望了年过70的姐姐,她同样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刘少奇送的礼品十分简单:大米5斤,饼干2斤,糖果2斤,盐蛋9只,猪油1斤。他不是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姐姐,也不是姐弟间的感情不深,而是他不允许自己和自己的亲属有丝毫的特殊。

今天,我们纪念刘少奇,就是要学习他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学习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学习他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他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博大胸怀;学习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谦虚谨慎的崇高品德。正如习近平考察刘少奇纪念馆时所说的:“应该好好研究和宣传刘少奇思想,弘扬刘少奇精神,学习刘少奇品德,把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系刘少奇纪念馆副研究员、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研究分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