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期●文化战士天地●

乡情若柳 岁月如歌

——江苏如东岔河镇演艺界老友新朋联谊会侧记

作者:张家驹 魏璇 芮美(执笔) 俞静 孙泉

 


2011年,金秋十月。我们几位分居于祖国大江南北的耄耋老人、原新四军一师一旅文工队的老队员们,相继收到了来自故乡如东岔河镇的请柬,邀请我们出席“岔河镇演艺界老友新朋联谊会”。顿时,一股暖暖的思乡情、战友情在心底激荡;一幅跨越70余年岁月,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一场跨越70余年的盛会

这次联谊会的发起人为南通天骄造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念。由岔河镇土生土长的顾念,在党的富民政策影响下,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兴业办厂,成为商界成功人士。他致富不忘故土,不忘发展家乡的文化事业。

20111016日,岔河镇迎来了演艺界老友新朋。岔河文体中心广场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大红地毯铺垫着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

抗战时期由岔河镇“大众剧艺社”投身革命的新四军老战士,解放前夕在“大众剧艺社”基础上组建起的“岔青剧团”的老团员们,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与岔河父老乡亲们同甘共苦的老知青们,纷纷从上海、南京、云南、新疆等地赶来,与该镇120多名演艺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话发展。

联谊座谈会在岔河镇文体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岔河文联音乐舞蹈协会会长、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嬉蝠》的传承人吴克明先生主持并回顾岔河演艺界历程;如东县音乐家协会顾问、岔河镇文联副主席顾念先生致欢迎词。镇党委副书记陈春建到会致贺。当老战士芮美即席唱起《兄妹开荒》时,整个会场掀起歌的春潮。

夜幕降临,岔河演艺界回顾汇报演出晚会开始。大家竞相献歌献舞,尽情抒发对故乡、对昔日战斗生活的眷恋,赢得了一阵阵欢笑声和热烈掌声。

缪忠玉演唱的《马儿飞奔吧》,是音乐家吴尧的代表作。这首歌曲创作于朝鲜天寒地冻的坑道里。作品一经问世便唱响朝鲜三千里江山,极大地鼓舞了中朝军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斗志。

章丽演唱的已故作家方定坚的《春雨小城》,唤起人们对逝世20周年的方定坚的追思。

南通知青作家冯新民创作的诗朗诵《曾经的岔河》,回首知青在第二故乡的难忘岁月,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刘晖作为老战士的后代所表演的《长穗剑》舞,舞姿优美矫健。

舞蹈家吴克明的《孔雀舞》,把我们带到美丽的边陲。

端美玲、汤聿梅等七位老姐妹,表演了几十年前的老节目《纳鞋底》。

置身于欢乐之中的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出席会议的新四军文艺老战士,欣然登台,高声清唱起《大担儿挑小车儿推》等抗日歌曲,唱出了故乡人民在抗战年代踊跃支前的景象,掀起了晚会的又一次高潮。

由“大众剧艺社”投奔新四军文工队

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如东县岔河镇,上世纪40年代是如东解放区政府所在地。当年的岔河镇长约三里,街面条石铺路,小桥流水穿街而过,是个美丽的千年古镇。

为配合抗日宣传,在区政府的指导下,镇上组建了业余文艺团体——“大众剧艺社”。

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热血青年,接受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有幸成为“大众剧艺社”的成员。

40年代中期,区委派来青年会主任严行同志,专门领导这个艺术团体,并在“大众剧艺社”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岔河青年剧团”。自建团以后,紧跟党的中心工作,抓紧排练歌舞、快板,创作排练了小型独幕剧《红鼻子参军》、《兄妹开荒》和大型活报剧《自由万岁》等。解放战争初期,苏中战役打响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支援前线。严行同志带领我们,一方面奔赴苏中战场前线慰问演出,鼓舞士气;一方面积极宣传后方民众,动员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1946年秋,苏中一下子组建了如东和南通两个新兵团。就在我们去古坝欢送两个新兵团的当日,在严行同志带领下,我们一群小青年,有张家驹、吴尧、葛华、秦朗、陈纯、芮美、俞静、刘俊、魏璇等人,来不及向父母打一声招呼,便毅然决然随新兵团北上,奔赴前线,穿上军装,正式成为新四军战士,后被编入一师一旅文工队,队长为著名剧作家沈默君。

北上不到一个月就参加战斗。沈默君队长要求文工队每战必上前线,去听枪声,钻炮火。他说,军队文艺工作队,若想写好文章,演好戏,不这样不成事。上前线干什么呢?女兵去包扎所、卫生队,男同志下连下班,从事火线喊话,宣传鼓动,抢救伤员等工作。

我们先后经历了豫东、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有的同志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沈默君队长的带领下,无论是火线宣传,还是舞台演出,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军文艺队伍中名列前茅。19473月间,文工队下团巡演,由沈默君创作大型活报剧《郝鹏举叛变》,效应空前。郝之阴险歹毒,反复无常,激起观众愤怒。竟有一群战士和请来看戏的老乡们,怒气冲冲地上后台,找郝问罪,吓得饰郝的演员藏于桌底下没敢露面,假戏成真,顿成逸闻。

从“大众剧艺社”(岔河青年剧团)参军的那伙青年人,除严行、秦朗病故外,我们都走到了今天,有的坚守在文艺战线上,成为音乐家、戏剧家;有的从医,成为医学名家;有的从政,成为优秀的国家干部。大家无怨无悔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岔青剧团”活跃在四乡八村

我们参军离开后,岔河青年剧团又吸纳了更多有理想有才艺的青年,成为一支有影响的文艺宣传队伍。

在周贤生、万玉田等数任团长的精心组织呵护下,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叶,这支业余的演出团体一直活跃在岔河的四乡八村,江海平原,每一个节目,无不来源于生活,又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小女婿》等剧目,演出之处,座无虚席,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此后,在王兰英、汤聿梅、万正环任团长期间,又推出锡剧《海上渔歌》、《双珠凤》、《双推磨》、《庵堂相会》等。由吴尧、方邦泉、张乃文联手,根据岔河历史所记载的真人真事编剧执导的大型现代剧《献瓜记》,更是轰动乡里。此外,数以百计的歌舞节目,如《纳鞋底》、《和合舞》、《丰收舞》等,在数以千场的演出中,好评如潮。

直到今天,岔河的父老乡亲们怎么也不能忘记,当年一群激情满怀而又深得岔河艺术熏陶的插队知青们编演的《摘棉花》、《绣金匾》、《农村拖拉机手》等脍炙人口的歌舞节目,给岔河人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岔河演艺界迎来又一春

改革开放使岔河演艺界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此时的岔河演艺界,以火一般的激情,演绎着春天的故事。在如东县第一次民歌调演中,岔河演艺界即出了头彩。吴尧老师带领他的弟子们,把如东民歌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夜铜鼓响到明》、《五更天的蚊虫》,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人们斗志。

80年代初,方定坚的音乐作品《春雨小城》,所勾画的“红的伞,绿的靴,青石板上弹吉它”,是何等的悠,何等的美,唱响在文艺复兴的春天里。

此后,在吴尧、严行老师带领下,方定坚、吴克明、程张李等致力于当地民歌民舞的搜集整理,挖掘编排演出民间舞蹈《钟馗嬉蝠》,从岔河镇一直演到中南海,编入《中国民舞集成》,列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独特的品牌。

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岔河70多年的艺术长廊里所涌现出的作家、诗人、词曲作家、舞蹈家,他们默默耕耘,勤奋创作,丰富了岔河艺术摇篮的底蕴。

我们欣慰地看到,当今依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京剧票友会”、“老年舞蹈队”、“天骄民乐队”等,其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大众化。他们用多种不同的演艺方式,延续着岔河演艺界的历史,以极大的热情认真践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乡情若柳,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