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期●老区采风●

养羊方式大转变

——来自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的调查

作者:仲广桐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从2004年开始,先后引进多种山羊优良品种,研究各自特点,优选繁养出“大公山羊”,继而引导农民学习“大公山羊”养殖技术,自繁自养“大公山羊”,打造“大公山羊”产业,致富老区农民。全镇从事“大公山羊”产业超5000人,“大公山羊”产业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突破5000元。该镇不断摸索总结,注重转型升级,实现了山羊饲养方式的 “五大转变”,创造了“江苏大公山羊”这一特色农业名片,走出了一条农民脱贫增收的新路。

转变饲养方式,山羊住上“楼房”。传统的山羊养殖,都是采用放牧式散养或铺地平面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用地多,饲料易污染、浪费多,尤其是地面养殖密度过高以后山羊容易患病。为解决这一难题,大公镇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体研究的同时,邀请专家指点迷津,逐步摸索出一条让山羊住 “楼房”的养殖之路。以前地面散养每只羊至少要3平方米左右的羊舍,而高架养羊,每只羊仅需要0.5~0.8平方米羊舍。这一改使养羊的土地房屋利用率提高了4~5倍,更重要的是羊体不再直接与排泄物接触,饲料不再会受到污染,大大减少了各种羊病与寄生虫病的交叉感染。由地面养殖向高架立体养殖的转变,让“大公山羊”饲养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转变饲喂方式,山羊吃讲“营养”。一直以来,山羊吃青草已成养羊习惯,其弊端在于饲料单一、营养不全,不能满足山羊的正常生长需要,尤其是青饲料受气候约束不能满足规模饲养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大公镇组织相关人员请教畜牧专家,组织“大公山羊”协会负责人、养羊大户座谈,研制利用秸秆资源方案,从而解决单一饲料营养不全的难题,逐步摸索出一套“大公山羊”生长过程中分阶段添加各类营养成份的饲料配方,实现了由传统的饲喂青草,向按不同的生长时段饲喂不同配方的颗粒饲料转变。这一转变彻底解决了规模饲养“大公山羊”饲料受季节、气候约束的难题,使“大公山羊”年饲养总量从原来的不足2万头,发展到现在的30万头左右,10年增加了15倍。

转变疫病防治方式,山羊注重“保健”。 山羊的疾病种类较多,如不及时预防,每种疾病都能给养羊业带来巨大损失。在“大公山羊”疫病防治实践中,大公镇经常组织养羊户学习疫病防治知识,深入养羊户家中指导羊病预防工作。由传统的有病治病向免疫预防为主的转变,主动帮助山羊进行“保健”。随着山羊养殖、羊病预防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该镇规模羊场不断涌现。现拥有万头规模羊场3家,千头规模羊场20多家,百头以上规模羊场200多家,且规模羊场的盈利率达100%。在大公镇的影响下,海安县去年山羊饲养量98.93万头,年末存栏42.95万头,年上市55.98万头。

转变饲养格局,山羊分类“居住”。近年来,大公镇抢抓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助农增收新机遇,组织广大养羊户及时调整养殖结构,形成“千家万户养母羊、规模羊场育肥羊”,实现“母羊与商品羊混养向专业化饲养转变”的新格局,让母羊、商品羊分别“居住”于农户家中和规模羊场。规模羊场需要大量的小羊羔,小羊羔由农户卖给规模羊场。现小羊羔价格逐年见涨,每只小羊羔的市场价格已从几年前不到100元上涨到现在的500~600元,这就为农村一些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老区困难家庭通过养母羊解决了脱贫致富难题。大公镇现在常年存栏10头以上能繁母羊的农户达2000多户,户均养母羊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

转变经营理念,山羊登记“品名”。在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公镇不断推进单纯养羊向品牌、名牌创建转变,加快羊产业前延后伸,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兴建山羊饲料生产企业1家,年销售羊饲料超万吨;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江苏大公山羊市场”,通过三年的运作,市场目前日平均交易达5000头,年成交山羊200万头,成交额达20亿元;新建羊产品深加工企业30多家,给近200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同时,该镇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登记了“长三角牌”、“贲家集牌”两个羊产品系列的品牌、名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