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哈达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红军北上的里程碑”,哈达铺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史册。我们走进哈达铺,就走进了那段令人永远难忘的红色记忆……
哈达铺与长征
甘肃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就是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果不抽空去一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实在是一种遗憾。
哈达铺是一个小镇,距县城36公里,国道212线(兰州—重庆)穿镇而过。初听哈达铺的名字以为是藏族聚居区,到来才知道这里并没有藏族,也没有卖哈达的铺子,是个汉族、回族混居的小镇,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冲。三国时为“阴平古道”,明朝在此设铺,“哈达铺”的名字沿用至今。
1935年9月17日拂晓,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先头部队于9月18日到达哈达铺。在这里,每个战士都领到了两块银元。毛泽东说:大家都要吃好!想想看,翻雪山过草地时只能吃野菜煮皮带;现在呢,每顿饭竟然有三荤两素,比过年吃得还好,这简直是天堂。当年的两块钱可以买一只肥羊。至今,哈达铺仍保留着红军曾经住过的那条老街。
红军刚刚走出消息闭塞的雪山草地,便四处搜集报纸。在离“义和昌”药铺不到20米的地方,我们见到了当年存有国民党报纸的邮政代办所——一间陈旧灰暗、只有小小几平方米的木结构老房子。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哈达铺置业经商,在此可阅读到《大公报》、《民国日报》、《晋阳日报》等五六份报纸。在决定长征终点时,国民党的报纸出人意料地帮了大忙。
毛泽东找到各种旧报纸后,细细翻阅,意外地在《大公报》上看到:陕北有一支红军队伍,有一片苏维埃根据地,那就是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和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有关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重大问题终于获得了解决。9月22日上午,毛泽东立即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当日下午,又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将一方面军的八千将士改编成“陕甘支队”北上。毛泽东在会上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首先要到陕北去。
如今,这处旧址的墙上悬挂着1935年8月1日、28日和9月2日、13日的天津《大公报》复印件,《关中匪情》、《徐海东窜甘》等报道在一版赫然可见。据介绍,这份复印件的获得还颇费周折。1993年,纪念馆通过甘肃省总工会与香港《大公报》报社联系,在报社资料库里找到了这几份旧报纸后,复印而得。
哈达铺的红色印记
今天,我们行走在这个小镇的街巷里,怀念着那段红色记忆,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们仿佛看到1935年9月21日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哈达铺的情景,仿佛看到毛泽东在哈达铺意外发现《大公报》上关于陕北刘志丹的消息时的激动和惊喜,仿佛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对红军进行大整编和决定挺进陕北的情景,耳畔回响着萧华将军的著名诗篇:“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小镇的街巷尽头,便是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该馆筹建于1978年,1985年10月正式建馆,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坐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的一条街,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在1935年9月21日抵达哈达铺的。毛泽东同张闻天住在一家叫“义和昌”的药店后院三间平房里,周恩来与其他领导同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内。“义和昌”药铺地处上街,该药铺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均为平瓦房。
院子里面的北房为原建筑,中间正厅是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室,院子里面有几株杏树。管理员打开了房门,左间是毛泽东住室,右间是张闻天住室,中间是一间堂屋。外面房门中央上方悬挂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哈达铺纪念馆”匾额。
在“关帝庙”东南约100米处的巷子里面有一个院子,这就是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院子里面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萧克、关向应住室。大门上挂着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将军1995年题写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匾额。
哈达铺是红军在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旧址。馆内存有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胡耀邦以及张震、萧克、杨成武、杨得志、张爱萍等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为纪念馆题词手迹116幅,省军级领导题词30多幅,国内知名人士题词100多幅。
淳朴的哈达铺人
这里的百姓,一张张笑容就像自己慈祥的父母和亲切的兄弟姐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善良、随和、热情、朴实,看见外面来的人,就会像亲人一样对待。那些大多穿着黑色衣服的老人,满脸笑容地坐在自家的门口。如果你与他们交谈,他们会像年轻人一样腼腆,有时还会脸红红的兴奋不已。他们会操着生硬的普通话与你热情相聊。还有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围在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当我们要找中央邮政局遗址时,那么多的人带路;那间房子就在街上,既没有栅栏将它隔离开,也没有看见有什么字迹的涂抹,这就是乡亲们的保护,这就是乡亲们的怀念。
今天的哈达铺,也多了一分现代繁华的气息。除了那些革命遗址,哈达铺街道两旁有很多铺面已经改造成为服装店、小百货店、移动话吧等现代服务设施;哈达铺小学的校舍新建不久,圆了近百名孩子的上学梦,也因此成为哈达铺最美的房子。
哈达铺变了,变得现代和开放了;然而,哈达铺又没变,不变的是它的光荣历史和带给我们的回忆与思考,以及哈达铺人灵魂深处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耐劳与淳朴。(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