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新四军老战士、著名音乐家、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于9月21日在南京逝世,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第一次见到何仿,是在1997年的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年会上。那天,开会首先就是集体合唱《新四军军歌》,这时,一位个子不太高,年龄60多岁的老同志走上了主席台,神采奕奕地领着大家唱起了《新四军军歌》。以后,几次开会前,都是他领唱。我问身边的人,他是谁?别人告诉我,他就是民歌《茉莉花》作者何仿。后来,我数次登门采访他,对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2009年9月28日,南京各大媒体在显要版面刊登“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南京的30位人物”事迹。新四军老战士、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也在其中。他是因创作《茉莉花》民歌而走红的。一曲民歌不仅唱红了全中国,也唱响了全世界。
何仿,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的天长县何庄。何家是以“耕读传家”为祖训的书香门第。祖父何大坤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举人,父亲何金臣是清朝光绪后期的秀才。自懂事起,父亲就对他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好好学习,要学真本事,要有一技之长,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根植于他幼小的心灵,成为他一生做人的准则。何庄一带民歌流行,他的母亲十分喜爱唱民歌,受到周围环境和母亲的影响,何仿七八岁便会唱许多民歌。
1941年何仿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淮南联中。联中教音乐的孔老师十分欣赏他的歌声。爱才惜才的孔老师有心栽培何仿,对他说:唱歌首先要学会简谱,这样就能记下别人唱的每一首歌,而且歌就会唱得准唱得好听。何仿在孔老师的传授教导下,学到了“真本事”,为他在音乐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后的1942年,14岁的何仿被新四军二师领导的“大众剧团”吸收为文艺战士。由于他识简谱,一拿到歌谱,照着简谱哼上两遍,便可以教大家唱起来。“大众剧团”唱的很多歌曲,都是何仿教大家的。1943年秋天,剧团接到命令,要到黄花塘为华中局和军部机关表演节目。团长紧急动员大家赶排了新编洪山戏《保家乡》和《花船》。许多当地群众从来没看过戏,听说剧团来演戏,也早早地赶来,将场子围了个水泄不通。当陈毅军长和张云逸副军长陪同美国飞行员来到现场时,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陈毅接见了张泽易、何仿等演员并讲了话。陈毅在讲话中肯定了演出的成功,希望今后创作和表演更多的符合大众化、民族化的节目。
怎样使文艺节目大众化、民族化呢?何仿觉得,就是应该到民众中去,向民间的艺人学习。因此,他晚上演戏,白天就走村串户,拜民间艺人为师。一天,他随剧团来到六合金牛山附近,为抗日军民演出。剧团晚上演出,何仿白天照例去拜访群众。他听说离这里七八里外有个民间老艺人,不仅拉得一手好胡琴,而且满肚子都是民间小曲儿。何仿不顾天上下着大雨,撑着一把破伞,顶着风雨踏着泥泞,前往拜访。当他像个泥猴似地站在民间老艺人面前,说明了来意时,老艺人十分感动,从墙上取下二胡,对何仿说:“新四军同志,我先唱一段《鲜花调》,如果觉得好听,我就教你。”
老艺人拉起了二胡,随着琴声唱了起来。钟情民歌的何仿一下子被这动听的歌儿打动了,他一边用心地听,一边用简谱记下来。老艺人唱完,他便小声地哼了两遍,觉得有把握了,便对老艺人说:“老先生,我来试着唱给你听,有不准的地方,你帮我纠正。”说罢,从他手中拿过胡琴,学着他的样子,边拉边唱起来。老艺人激动地说:“新四军同志啊,你唱得太好了,你比我唱得还要好听!”
就是这次茅屋学艺,何仿学唱的《鲜花调》,经他的改编传唱后,几十年后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好一朵茉莉花》,它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唱到了繁华的南京、上海、北京,唱到了巴黎、纽约……唱红了全中国,唱响了全世界,这是老艺人做梦也想不到的。
1950年,何仿被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深造。在那里,何仿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研究音乐理论,对音乐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
何仿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返回工作岗位不久,便担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作曲兼指挥。那年夏天,总政治部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汇报演出。这次演出,何仿要指挥体现部队气魄的《东海凯歌》及体现所在地区特点的《雨花台》两组大合唱外,还要组织一个4人女声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苏3地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很快就确定了,而江苏民歌究竟选哪一首好呢?何仿将以往唱过的江苏民歌筛来筛去,都觉得不太理想。就在他举棋不定时,他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了萦绕在耳边的最为熟悉的《鲜花调》,心中不免一动。他立即将《鲜花调》轻轻唱了两遍,觉得有些美中不足。他从当代军人的角度考虑,曲子中的一些歌词不太合适,比如“奴”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人,再用“奴”自称,很不恰当,更不符合军人的身份。于是,他开始酝酿如何修改歌词,经过反复思考,他开始动笔,同时对曲子也进行了改动,将原来的结束句进一步发展延长,加以悠扬婉转的拖腔,有余音绕梁之感。在排练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开想象: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轻盈地来到百花园中,被白花绿叶、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声音和赞叹的语气来演唱。
《茉莉花》在北京演出一炮打响,随即受到中国唱片社的青睐。不久,由前线歌舞团1957年学员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4人女声小组唱的民歌《茉莉花》被正式录制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茉莉花》在中国乐坛的地位从此确立。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受命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茉莉花》是必唱曲目。
“文革”后的1981年,何仿又进行了艺术尝试,请团里著名的苏州籍歌唱演员程桂兰用吴语演唱《茉莉花》。何仿听罢,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说:“太妙了,这首《茉莉花》非你莫属啊!”程桂兰首次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茉莉花》,博得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接着,她又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演唱,富有地方色彩的表现形式,令中国唱片社的老总拍案叫绝,再一次被录制成《好一朵茉莉花》,迅速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唱。苏州方言的《茉莉花》唱红了全中国。
最让何仿和战友们震撼的,是1997年6月30日的午夜。这一夜,全世界的人通过电视、广播、电脑视频,高度关注着香港会展中心5楼的会议大厅。这里正在举行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通过卫星向全世界直播,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声音,都紧扣着人们的心。中国军乐团演奏的第一支曲子,就是《茉莉花》。当演奏完毕,会场响起了一片掌声。也就是这个特殊的夜晚,何仿家里的电话铃声响了一夜,这是他的亲戚朋友们打来向他表示祝贺的。一首普通的民歌,能在如此重大历史时刻和重要场合奏响,何仿和他的亲朋好友们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茉莉花》随后在世界流行,在亚太地区乃至欧美国家的机场,都能听到《茉莉花》的优美旋律。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今夜无人入睡》中反复使用《茉莉花》为背景音乐,这张唱片在世界发行了500万张;美国著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大师凯利,将《茉莉花》改编为长达8分钟的萨克斯演奏曲,风靡全世界;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经典名曲,其中就有《茉莉花》,使《茉莉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籁之音。
何仿从1942年加入新四军起,就边工作边兼顾创作。他创作的《民兵之歌》、《反攻》,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战士和民兵传唱。解放战争期间,何仿创作了《练兵》、《去掉一个大祸害》、《打死老疯狗》、《两种作风》、《拉开飞毛腿》等歌曲,当时在华东野战军部队中流传很广。1951年,他为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事迹所感动,创作了献给志愿军的颂歌《慰问前方战士》,这年,他还创作了队列歌曲《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1957年以后,他指导排演了安徽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浙江民歌《李三宝》等。此后,何仿在组织指导大合唱、小合唱上的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如《澧水船夫号子》、《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巡逻兵》等,都曾在部队演唱。
1964年,何仿被总政文化部指名借调到北京,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指挥,这给何仿的艺术生命史增添了新的色彩。在改革大潮中何仿与时俱进,谱写了《将军骑马上雪山》、《我从江南到天山》等歌曲。1988年,何仿离休了,但他坚持歌曲创作。几年前,南京市举办“我爱南京征歌”比赛,何仿所作歌曲《南京的风姿》获得一等奖。
何仿走了,新四军老战士和音乐家队伍中少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我们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永远香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