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期●缅怀篇●

缅怀老红军父亲陈兴发

作者:陈吉宁 陈海宁 陈南宁

2013年农历12月26日,是父亲陈兴发诞辰一百周年。父亲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一生。他不善言辞,却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一位老红军的责任和坚守。往事历历在目,我们谨以此文来追忆和纪念父亲。

父亲出生于江西省贵溪市古港镇裴源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无钱读书,从小跟随祖父种田打猎,又拜师学拳,练就了过人的体魄。1929年底,方志敏、邵式平的队伍开进了裴源,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父亲瞒着祖父母,悄悄报名参了军。父亲随红军走后,还乡团卷土重来,疯狂地镇压革命。不久,祖父母等6位亲人先后被敌人杀害。父亲从此戎马纵横,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游击赣南   烽火战场建奇功
      1933年1月,红10军调中央苏区,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团的一部分,父亲在寻淮洲、萧劲光、粟裕、刘英等首长的直接领导下任红7军团19师56团特务连连长。同年6月,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父亲转任该团机枪连连长,后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营长。北上失利后,父亲随粟裕等人突围,转入工农红军浙南挺进师(新四军1师前身)。在一次激烈战斗中,父亲被敌军子弹打进左眼,穿过大脑,负重伤。

粟裕同志以为父亲牺牲了,曾非常沉痛。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与朱德元帅回忆往事时还提起过此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位老部下大难不死,竟在1977年到北京拜访他。父亲的出现,使粟裕大将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地谈起了这段往事,在场的老红军个个乐得开怀大笑。

父亲当时执行的是秘密任务,有许多人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保护了一批高级干部。

1936年,父亲伤愈后,又跟随陈毅同志在赣南粤边游击队与敌人英勇斗争。1937年10月,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的新四军。当年11月,父亲随陈毅去湘赣边游击队传达中央关于下山改编的指示,不料却被误认为他们叛变了革命而关押起来。两天后,核实情况的人回来说,中央是有改编游击队的指示,两人才化险为夷。

出生入死   铁骨铮铮唱大风

新四军成立后,父亲在陈毅身边做警卫工作。由于他的机智勇敢,许多情报传递都交给他完成。他经常出入敌人封锁线,一会儿是商人,一会儿又是农民,一会儿出现在城市街头,一会儿又消失在田园密林。父亲的行踪只有少数新四军领导知道。

有一次,为了送出一份情报,父亲与战友们抬了棺材大模大样地走到了敌人关卡。“站住!干什么的?停下来检查!”敌人连出殡的也不放过,检查非常严密。父亲一身白衣,沮丧着脸说:“出殡!”“打开棺材看看!”敌人举起刺刀就要撬棺盖。父亲不慌不忙地说:“是麻风病死的,还要看吗?”“还不快打开!少啰嗦!”棺盖打开了,一阵恶臭冲鼻而来,敌人吓得连连后退,挥挥手吼道:“刁民,快滚快滚!”原来,父亲将重要的情报放在了尸体下面。陈毅听完汇报,一拳捶在父亲肩上开玩笑地说,你家又死了一个亲戚,可悲可叹。不苟言笑的父亲也禁不住乐弯了腰。

还有一次,父亲装扮成一个砍柴的农民去送情报,途中遇到一小队伪军。敌人见他黑不溜秋的,一脸苦相,上前就是一个巴掌。一个军官走上前说,老表,老老实实给弟兄们挑东西,过了山头就给你吃红薯,要是不老实,哼!他指了指腰间的驳壳枪。父亲不声不响地挑上七八个敌人的长枪,再加上自己砍的一担柴,默默地走在他们中间。他一路走,一路观察地形和敌人的举动,寻找脱身的机会。在过一处石崖时,父亲突然抖落枪支和柴禾,用扁担将七八个敌人打倒,然后滚下崖坡,逃得无影无踪。他只听见子弹嗖嗖地在山野里乱飞。

马不解鞍   平凡工作见真情

1949年,父亲随陈毅解放上海,担任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华东军区第一招待所所长职务。然而,父亲全然不顾个人伤情和老首长、战友们的劝阻,强烈要求回江西老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他任贵溪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52年,组织上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在革命战争中先后负伤9次,但他不留恋城市,要求去边远山区工作),安排他到革命老区宁冈县工作。父亲毫不犹豫地说:“我服从组织安排,我要回到老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尽我一份微薄的力量。”

宁冈,是父亲非常熟悉的地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父亲曾跟随陈毅在此打游击。这里,有可爱可亲的苏区人民,有父亲浴血奋战的山山水水。到这里工作,当是最理想的地方。坐汽车到达吉安后,父亲步行100多公里赶到了宁冈砻市镇报到,他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向县长请求工作,当他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军礼后,县长受宠若惊说:“使不得,使不得,你是革命功臣,我们得向你学习才对。”父亲说:“我以前是军人,现在还是军人,军人就得服从命令,服从党的安排,我要干具体的工作。”县长再三挽留父亲在宁冈县人民委员会工作,他就是不肯。最后,父亲来到县供销社任主任。

父亲和职工们一道挑起货郎担,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先后获全省供销社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上世纪50年代初,山区人民用纸困难,地区要求建造纸厂,但缺乏资金。父亲亲自到上海找老领导,争取到50万元援助资金。县造纸厂顺利创办,解决了当地用纸困难的燃眉之急。父亲越干越有劲,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他觉得,工作就与战斗一样,只要忘情地投入,勇敢地面对,就会捷报频传。

有一次,父亲挑着担子去一处山乡送货,意外地碰上了当年掩护他脱险的老乡黄天茂,两人高兴地喝了一夜酒,第二天还醉倒在水塘方屋边。职工们都说,这个老红军呀,就像个老农民。别说他是一等革命残废军人,就连我们也不如他健壮。

1965年,一位在中央工作的老战友得知父亲的情况后,主动提出要为他申请调动到更好的岗位。父亲却坚决拒绝了,他说:“很多同志性命都丢了,连尸体都找不到了,我能有现在已经很满意、很知足了,我没有任何困难。”1966年,父亲光荣离职,享受行政11级待遇。1973年,萧劲光大将得知父亲尚在人世的消息,非常高兴,亲自指示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要妥善安置他的晚年生活。1974年春,父亲举家迁回鹰潭。那年,长子高中毕业,按当时政策可以直接留城分配工作,但父亲不同意,让他到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到了鹰潭市公安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1975年,次子初中毕业,很想参军。当时本来可以做到,但父亲坚持让他到乡下锻炼。后来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得以当兵,保家卫国。1975年,父亲的一位堂兄从弋阳到鹰潭来就医,希望父亲出面为他免去治疗费用。当时解放军一八四医院已经同意,但父亲却不肯,宁愿自己出钱。堂兄不忍为父亲增加负担,就决定放弃治疗,回家不久就因病身亡。父亲知道消息后,流下了泪水。虽然觉得愧对堂兄,但父亲不允许自己和亲属占国家的便宜。

1980年初,父亲因头部枪伤复发去世。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派出专人,并委托中共上饶地委、行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同年国家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父亲生前常以甘祖昌将军的这段话自省,这段话也代表了父亲的心声。这是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的梦想,就是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为了这个梦想,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枪林弹雨、浴血奋战,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后,不少人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回到边远山区,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父辈们心系群众、革命到底的精神,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到了非常大的教育作用。我们要把这种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弘扬父辈们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尽可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这也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