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是梅益同志100周年诞辰。抗日战争期间,梅益同志在上海主持办《每日译报》和《译报周刊》并参与筹办新四军江淮大学及南通大学,1942年至1945年在中共华东局宣传部任职,抗战胜利后任南京中共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梅益同志先后担任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为普及发展我国的广播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他出自贫寒家庭但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典范。
梅益,原名陈少卿,1914年1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13岁从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上潮州省立四中。因为家里穷,学校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梅益却因交不起学费而不能入学,为此,梅益整整哭了一晚。母亲很难过,第二天一早给了他三块银洋,说:“先交一部分,要是学校不答应,那就没办法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哥哥的同学龚文河将这一情况告诉该校校长杜国庠,杜校长非常同情梅益,摸着梅益的头说:“以后要是你期考在前三名,免你的学费。”就这样,梅益借了别人用过的旧课本入学了。
上学之后,梅益非常用功,课外读了不少书刊,从郭沫若的《女神》,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冰心和泰戈尔的诗集,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他还经常到青年书店看《洪水》、《拓荒者》等进步刊物。由于参加革命活动哥哥被捕、龚文河的牺牲以及杜校长的出走,梅益受到很大的刺激,产生了离开潮州的念头。
高一下学期,班里有三个同学要到上海进大学,要梅益一起去,四人到上海考进了由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但是梅益交不起学费,连吃饭也没钱,只能中途辍学,回到家乡城南小学教书。但就是在上海,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后来梅益用教书积存的130元作路费,独自来到北平,住在他在城南小学的同事王伟卿老师的儿子、当时正在中国大学读书的王士英的“第二宿舍”里。他在中国大学旁听进步老师侯外庐等讲课。梅益求知欲很强,又进了中国大学的日语补习班,但因学费太高,只听了不到一个月的课便退出了,改为自学。
这年寒假,中国大学把旁听的穷学生梅益赶出“第二宿舍”,他便搬到宣武门外丞相胡同的潮州会馆居住。梅益开始每天到“北平图书馆”自学英文,常常是一开馆就带干粮钻进图书馆,直到闭馆才离开。有时他也到中国大学听一些课,例如孙席珍讲授的《文学概论》和《小说写作》。为了更方便自学英文,这一年秋季,梅益又从宣武门外的丞相胡同搬到西四的缸瓦市,租了一间民房,这样离图书馆近多了。梅益曾回忆道:“我的英语是自学的,能看懂但不能说,是哑巴英语。”
迫于生活,也为了练笔,梅益在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申报》等副刊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上陆续发表散文和译作,开始靠稿费度日。
1935年,梅益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介绍人是陈伯达。是年年底,北平“左联”遭到破坏,他的身份被反动当局查出,有被捕的危险,于是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潜赴上海,投入上海“左联”的活动,担任《每周文学》、《文化导报》刊物的编辑,从此一生与中国文化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并于1937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梅益正在上海主编《每日译报》,这时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的刘少文同志交给他一本纽约国际出版社出版的、由阿列斯·布朗从俄文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英译本。他对梅益说,上级党组织认为这部作品对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读者将会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要求他作为党组织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它翻译出来。由于梅益当时肩负工作异常繁重,译书一事只能忙里偷闲,一点一滴地进行,前后历时四年之久始将全书译毕付印。中译本出版后,果然如预期的那样产生巨大影响,连续影响了以后的几代人。
在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前,梅益还参与了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记录中国工农红军状况的《西行漫记》的翻译,是该书12个译者之一。后来,他又参与翻译了斯诺夫人韦尔斯所写的《续西行漫记》。
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翻译、出版情况,梅益同志曾在致友人福生的信中作了详尽介绍:
“1938年夏,我国全面抗战已进入第二年,上海成了敌军包围的孤岛,但党在租界的活动非常活跃。那一年4月,上海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刘少文同志,全国解放后他是总政情报部长,他当时让我每月编一份英文报刊评论摘要送到延安。有一天,他来找我时带来一本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英译本,纽约国际出版社在1937年出版的。英译者阿列斯·布朗。刘少文同志对我说,党组织认为这部作品对我国的青年读者有教育意义,他还说,上海党组织把翻译、出版这部书作为交办的任务交给你,要求越快译出、出版越好。我接受了任务,但同时表示,当时我正忙,白天工作,晚上要编报,一两点才下班。爱人和儿子都在病中,需我照顾,时常刚动手翻译就放下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我才把它译完。当时党组织要我撤离上海,到长江以北,新四军创建的根据地去。全书译完后,曾把前面三、四章请姜椿芳同志①核阅。1942年夏,全书交给徐雪寒同志②,在上海新知书店排印出版。当时书店的同志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这一任务的。有一次,搬运纸版的老师傅,被日本兵扣押,关了起来。最后全书在1942年上半年出版。我在上海时没有看到,到了1942年冬天,我到了洪泽湖西岸小镇半城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去看彭雪枫师长时,他正在看书,看的正是上海新知刚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我头一次看到新知印的版本。当时上海还出版了另一个译本,书名相同,译者是虞枫,他是一日本留学生,从日文译出来的,只译了上半部,是法租界出版社(东方)出版的。据我后来知道的,新知书店的译本曾在香港、桂林、大连、哈尔滨、张家口和苏北淮阴的新华书店先后出版过。大连出版的书没有切边,很厚的一册,1949年,我在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见过。那是从一位东北人民解放军阵亡的烈士身上找到的,书已浸透鲜血。”
由此可见,梅益在百忙之中翻译这本书是多么不容易,同时这本译著中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在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书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在广大读者中不断传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① 姜椿芳: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哈尔滨英吉利亚细亚通讯社俄文翻译。1936年到上海后,任中共上海局文委文化总支部书记、《时代》周刊主编。1945年任时代出版社社长。② 徐雪寒: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上海创办新知书店,任经理,后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会刊《救亡情报》主编、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副总干事。1943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
(郑贺摘编自《八十年来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