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期●专 稿●

为了蓝天,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孔令君



 

前几年,很多人压根不知道雾霾这个词。然而,今天雾霾已笼罩全国半壁江山,前两个月,上海和江浙两省经历了可能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指数频频“爆表”,几乎每个人都“被迫”接受了这个词——雾霾。

于是,口罩、空气净化器以及各类偏方,所谓的“民间智慧”层出不穷。但是,对于雾霾,我们心中依旧有着众多疑惑,雾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前几年没有,突然就爆发了?
这些困惑,成为我们心中萦绕着的霾,我们希望能通过科学家和环境工作者之口,揭开它,破解它。

雾霾从何而来

雾霾最大的成因,在于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

复旦大学一项研究表明:2000年在上海PM2.5本地来源中,工业排放与汽车尾气的“贡献”比例为7∶3,但如今已是“五五开”。目前上海PM2.5的年均浓度已超国家标准近60%,本市PM2.5的污染源中,一半是流动源(25.8%)和工业污染源(25.6%),另外扬尘占10.4%,电厂占7.3%,民用涂料和餐饮占5.4%。而在长三角,较为密集的燃煤电厂、石油化工厂等,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污染物。
有人问,排放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现在这么严重?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长虹给出一个“靠谱”的说法——静稳天气是造成大范围城市大气重污染的重要外部条件,边界层的降低和持续逆温及本地排放加速了污染快速累积。通俗地讲,静稳天气,使得污染物如同密闭在一个高压的容器内,难以扩散。但,根子还在于超量排放。

说来简单,可就是“尾气”和“排放”,造成了今年我国104个城市重度“沦陷”,多地橙色、红色预警不断,PM2.5增至700、1000,“爆表”的霾纪录,令人震惊。北起哈尔滨,南至三亚,甚至一向被视为“净土”的拉萨,在空气污染面前,无一幸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雾霾“重灾区”,每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5倍以上,其中长三角总体超标60%,而京津冀超标高达180%。

污染“元凶”日益复杂。污染类型从原来单一的“煤烟型”向“燃煤烟气+汽车尾气”转变;多种污染物相互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日益凸显;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中心城市污染排放更加集中。

学校停课、公车停驶,污染企业紧急“拉闸”……这些原本是应急措施,可如今可能要演变成“常态”。即便如此,依旧有8亿多人在严重污染的空气中,“连呼吸都困难”。能不能打好应对雾霾这场硬仗,考验的是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这就要各个方面都要动员起来,打一场攻坚战。

科学家有何作为

难道如今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发明治霾的设备,改善大气?这么多专家学者,难道不能预报和预防一场雾霾?

实际上,在科学界,雾霾已经是个“过时”的老问题了。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体健坦言:雾霾的历史演变、成因,都已经讲了十多年,早已不是新的科学问题。可这几年,频繁有各路媒体重复来问“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说来说去,原因无非是高排放和不利的气象条件。早在10年前,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就发现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具长途跋涉的“本性”。他的科研成果,在此次雾霾事件中再次得到验证——靠在海边的舟山,没有太多工业,但指数依然达到了300多。

这些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科普工作,可效果依旧一般。王体健最近在南京图书馆举办关于雾霾的市民讲座时,遇到了一个令他啼笑皆非的提问。“有市民问我,房子该买在鼓楼区还是白下区,哪个区空气质量好?我只能回答他,你不能指望某个区的空气质量会‘鹤立鸡群’,你只能指望整个南京市的空气质量达标,否则,没有哪个区能够独善其身。”

王体健透露,南京大学所研制的空气质量和灰霾天气预报系统的模板,已经被上海气象部门所运用。长三角科学家们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已经很频繁,但相比之下,长三角各地政府间的紧密型合作,似乎还未成气候。

科学家们都说:当前,在确保经济运行平稳的前提下,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限制机动车牌照发放。关于雾霾,科学层面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是政府该做些什么。

政府部门做什么

治理雾霾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绝不是环保一个部门的事,停止企业排放需要发改委、国资委的合作,监督企业排放需要工商局、市容绿化局、安监局等部门的配合,还有工地扬尘、秸秆焚烧的管理和监督,需要大量基层工作人员的支持和调配。只有各方面全面协作,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整治工作才能迅速进展。

比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措施之一,就在于油品质量的升级。不同质量的油品,区别就在于含硫量,标准越高含硫量越低。在上海,“沪五”汽油标准已于2013年9月1日起实施,“国五”柴油的置换也已在2013年底完成。然而,江浙两省的油品升级与上海并不同步,仅在局部地区试点,不少地方只有汽油升级,柴油还未跟上。

又比如,目前长三角各地都加大了对黄标车(高污染排放车辆的别称,是未达到国一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三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的限行政策。但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均注意到:“1辆黄标车被淘汰,10辆小汽车跑起来,目前大气污染源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源新增速度。”

可是一省一地的治理,显然是不够的。南京排放的烟尘和灰霾,从卫星云图上看,不过两小时就能飘到上海。

科学家们认为,“协同作战”和“统一标准”是当务之急,一句话就是要“联防联控”。

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不少。比如,长三角各地纷纷出台了扬尘、机动车尾气、化工源有机废气控制办法,应统一标准。另外,三地还应建立统一的大气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平台,敢于亮出各自的大气污染排放清单,不同城市,由于产业不同,污染物排放量和时空分布都有不同,掌握这份清单,有利于“联防联控”的全局研判。但是,这份清单可能会“泄露”各地产业布局、产能等“秘密”,考验着各地政府能否服从大局。

专家建议,必须向欧洲学习,各城市领导坐下来,共同制定总量目标、质量目标和削减指标,把区域排放总量确认后,再分配到各个城市,一旦排放“额度”明确后,各城市必须严格执行。可这必将是一个纠结和艰难推进的工程。由于长三角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工业排放量也有较大差异,这意味着一些工业布局较重的地区会牺牲较大利益,这些都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决心和三地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形成绑在一起的长三角,联动治霾,交出“正面清单”。

“灭霾战”如何打

大家都焦虑,恨不得一下子,就把雾霾消灭了。

老百姓愁,科学家着急,政府部门忙。可实际上,雾霾一旦出现,绝不是短时间能治好的。治霾肯定是持久战。一些发达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雾霾,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呢?
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总干事卢思骋介绍,世界上曾经雾霾肆虐的城市,都要经过至少30年的治理,出台一系列综合性方案,才使雾霾消失。

伦敦1952年的毒雾霾事件,2个月内,约有上万人因此丧生。它的根源在于城市为了取暖和发电,燃烧大量煤炭。为此,英国出台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对电厂、工业企业、居民炉灶都进行限制。之后数十年,英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空气的法案,并努力抑制交通污染。伦敦治霾用了半个世纪。

洛杉矶上世纪40年代爆发的雾霾危机,主要来源于大量汽车尾气,为此洛杉矶组织科学家研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出台《清洁空气法案》,并对石油、汽车企业进行限制,随着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发展,用了近30年才逐步解决了雾霾问题。

今天中国的雾霾则是燃煤、汽油和局地扬尘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更复杂。

这是个大工程,雾霾问题不仅仅是大气问题,还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同时又与整个生态环境相关联,涉及到森林、土壤、河流的有效健康循环,甚至涉及整个地球的综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

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转变观念,持之以恒,方才是成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