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期●散 文●

梦圆井冈

作者:何开文


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我就从课本中读到了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从那时起,井冈山就成为我魂牵梦萦的红色圣地。

两年多前,本人有幸参加江苏省第三期县级党委宣传部领导干部井冈山培训班。随着火车轰隆隆地驶向井冈山,我联想到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著名诗句。经过一夜的旅途, 2011年10月10日这天的一大早,我们坐上大巴车,一路唱着红歌,踏上了五百里井冈,来到这片革命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红土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一路上的想象,一路上的描述,似乎全都变得不再重要,让我惊诧的是这片“红色圣地”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满眼的绿,千百种绿深浅交错,形成气势恢宏、美妙绝伦的层峦叠嶂。当你亲近井冈山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的土壤尽是一片红色的,我在大脑中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这早就预示了这里是一片红色政权蓬勃发展的土地,预示着红色革命将从这里开始?

在学习培训期间,我们的视觉、情绪受到了一次强烈冲击。平日里,我是不轻易流泪的。而当我在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时,我被那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实景舞台所震撼。它以大山为背景,舞台上闪耀着红色党徽,整场共分为五幕,先后以“血”、“旗”、“情”、“火”、“路”为题,再现了毛委员、朱老总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尤其是在剧情发展到女赤卫队员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而中弹倒地、她的儿子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叫“妈妈、妈妈”……加之随后慢慢响起耳熟能详的《映山红》背景音乐,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当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一对红军干部夫妇依依不舍地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当地老百姓收养、孩子的母亲面对红嫂跪地相托的瞬间, 尽管导演在这里处理的仅是舞蹈动作,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眼中的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在我一生中,流泪最多的当数在井冈山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可以说井冈山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经典史诗,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这里,大家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我们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井冈山精神。我们聆听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勇的开班动员报告;聆听了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博士生导师陈东有教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陈胜华、赖宏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黄少群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的讲课;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观看了“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声光电演示馆”,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小井红军医院”、“茨坪毛泽东旧居”、“大井朱、毛旧居”、“八角楼”、“黄洋界”;与红军后代、井冈山斗争史研究专家李春祥、毛秉华,王佐的后代王生茂,上海知青、小学教师杨洁如,红军后代、《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原唱者江满凤进行了互动教学。大家还穿上红军服装,冒着绵绵细雨,重走当年红军“挑粮小道”。穿行在山林之间,行走在羊肠小道,当年毛委员、朱老总还有挑粮战士们的身影仿佛在这里重现。那一个个奔走的身影,是英烈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那一个个奔走的脚印,犹如英烈们在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大家不由感慨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这种革命精神和品德显得更为重要;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大家虽然行走的只是其中一小段,却能体会到当年创业的艰难,感叹现在美好的生活。可以说井冈山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经典史诗,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大家的理想信念得到了升华。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无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以为, 井冈山精神在新一代井冈山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上,他们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利用和发挥,做大和做足了这一红色旅游资源。

一次井冈行,一世井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