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期●克难奋进迎新年笔谈●
政府与市场
——改革开放中的一大热点
作者:袁恩桢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光辉历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想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就改革开放中关注的一个热点——政府与市场,谈谈自己的感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经济体制去取代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往往会给人带来这么一种错觉,似乎政府将退出经济活动领域,政府将因此而由强变弱。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可以说,中国在市场化改革急剧推进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因此削弱,并始终保持了强政府的形象。
中国的改革是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发动,自始至终是一场自上而下有组织、有领导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局部推进能做到如此有条不紊,经历改革的巨大冲击与利益的巨大调整,13亿人口的大国能做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一致,这一切,都有赖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国际社会借机对中国严重施压,胡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开始后退,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封锁措施。此时,再作任何解释与宣传也无济于事,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匠心独运,果断地打出“浦东开发开放”牌,把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推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这是何等的政治魄力,使西方的经济封锁政策不攻自破。正是依靠浦东开发开放,也使因80年代改革滞后而几近沉落的上海,重新走上恢复与发展之路。这不能不是改革以来强政府的一大案例。
就说上海吧,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不过20年时间,上海又重新跃上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并正在向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与经济中心的目标迈进。历数上海近20年发展的成绩,最突出的是:城市改造与建设突飞猛进,无论是浦东与浦西,特别是陆家嘴等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区之一;形成了包括证券、期货、外汇、黄金、钻石、产权等高层次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构筑了金融市场高地。这两大成绩,可以说都浸透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无限辛劳,是在政府的大力促进与扶植下形成的。
面对当前起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大风暴,美国政府出资7000亿美元加以干预,欧盟国家更是出手不凡,德国政府一出手就是5000亿欧元的干预金额。欧美国家重拾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也意味着政府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不可或缺,更何况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呢。又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波及到东亚各国包括日本、韩国,而中国为什么能力挽狂澜,是与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正确决策有关。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体即企业、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机制三大要素组成,从而,市场经济绝没有排除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更何况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支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更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在经济的宏观决策、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政府必须要强,而且要显示绝对的权威。但是,强政府绝不能表现在对企业上,人们常说的“强政府、弱企业”现象,则是属于反常了。市场经济改革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不自主的状态,使一个个企业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自主主体,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形成市场经济的环境。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情况尽管也有很大改善,但是还不能不承认,企业自主权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落实,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自主选择、重大项目的自主决策发展权等,仍迟迟不能落实。这也是大批国有企业缺少活力的重要原因。
“强政府、弱企业”的情况必须改变,企业一定要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政府要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政府与企业的双强,但它们是强在不同的领域,前者主要是强在宏观经济领域,后者主要是强在微观经济领域。
中国的强政府需要强企业、特别是强大的国有企业的支持。
写到这里的时候,重温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大决定:到2010年底,投入4万亿元资金,用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也作出重大调整,即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一信号,表示了中国政府对抵御国际金融风暴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负责精神和积极态度。这也再一次证明,在经济国际化的环境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政府始终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