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期●克难奋进迎新年笔谈●

两个“确保”凝聚信心和力量

作者:汪长纬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海啸,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对实体经济危害之烈,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为了有效抵御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提出了高达四万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计划。国务院的十项举措,传递出两个显明的信号:保增长、保民生,即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这两个“确保”,必定会凝聚起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力量。
      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虽然没有改变,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也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国际金融海啸冲击下也难以独善其身,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速已经有所回落,这个趋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因此,加大投资力度以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目标。国务院的十项措施,使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扩大内需以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特别是政府性投资4万亿元,必将极大地坚定和提升市场信心。
遵照国务院“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全国各地雷厉风行地制定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具体措施并付诸实施。其中上海就在2008年11月中旬做出了落实国务院决策的八项具体部署,计划两年内安排1600亿市区两级政府性资金投入以实现两个“确保”。半月之内,嘉定、宝山、金山三区152个项目相继集中开工建设,南汇、青浦等一批产业项目也陆续跟进。到2009年一季度,上海将有500余项产业投资项目开工,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如此高密度、大批量的巨额资金投入拉动内需,前所未有。所有这一切,都使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民众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国务院的十项措施和各地的具体举措,把加快民生工程,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加快做好群众期盼的实事大事,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放在突出位置。单以住房保障来说,未来三年,我国将筹集900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确保民生继续得到改善,不只是拉动内需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根本目的,更彰显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和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所有这些,不仅大得民心,大合民意,而且必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广大民众的信心和力量,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战胜暂时的经济困难。
面对我国经济因国际金融海啸冲击而日益严峻的形势,信心和力量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两个“确保”的目标一定会凝聚起亿万民众的信心和力量,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作者系《城市导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