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期●纪念车桥战役70周年●

车桥战役: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

作者:陶 丽



 

今年是车桥战役胜利70周年。1月16日,我带着《大江南北》杂志全体同仁满满的敬意,在淮安市老区促进会领导李阳和殷长干同志的陪同下前往淮安市车桥战役烈士陵园瞻仰先烈。

车桥是淮安县城(现淮安市淮安区)东南20多公里的一个大镇,位于淮安城、泾河、泾口、曹甸之间。相传横穿集镇东西的涧河上因架有五座木桥,鸟瞰像 “車”字的五横,涧水流经其下,如“車”字中间一竖,因象形而取名“车桥”。

70年前的一场激战,成就了这个苏中古镇永载中国抗战史史册,并名扬中外。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5月,在北非的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向盟军投降。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由防御和局部进攻转为全面进攻,日军被迫转入全线防御。至1943年底,国内正面战场扛住了日军的密集围攻,经过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日军被拖入持续作战的泥潭。敌后战场,经过1943年一年艰苦卓绝的作战,日寇的分割、蚕食、封锁根据地的政策遭到失败,具体到苏中地区,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三分区的反“清剿”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方逐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1944年春,日军陆续从

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
据此,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认为日军已穷途末路,集中兵力拔除车桥、泾口等据点的时机到了,是时候开始进行攻势作战了。粟裕将军在其《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写道:“组织发起车桥战役,我有一个较长的酝酿和形成过程。”经半年多沿途地形、敌情的实地考察后,粟裕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车桥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也是日伪军一处较大的据点,位于日军第64师团和第65师团的接合部,四周筑有大土围子,驻有伪军1个大队,其大土围内东南角小土围由日军40余人驻守,大小土围周围密布了53座相互呼应的碉堡,可以形成火力交叉网。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临时编为3个纵队,1个总预备队。第2纵队主攻车桥,拔除碉堡;第1纵队设伏于芦家滩打援;第3纵队位于车桥南面,作宽大正面防御,阻击来自曹甸、宝应方向的敌人。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采取攻破车桥、阻断援军的攻坚打援战法,对控制该地区的日伪重要据点车桥实施进攻。此外,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淮安县东北顺河集、凤谷村一线积极活动,保障攻击车桥部队的北面侧后的安全。

战役于3月5日凌晨1时50分发起,主攻部队分南北两路,远距离奔袭,采用掏心战术,避开外围据点,猛攻车桥镇,仅25分钟就突破土围,攻入镇内,逐个消灭日伪军火力点。战至午后,摧毁碉堡50余个。接着,向由日军固守的小土围子和碉堡发起攻击。

5日下午,日军第65师团步兵第72旅团第60大队在淮安集结700余人,分4批驰援车桥日军据点。第一批增援日军行至芦家滩伏击阵地,即遭第1纵队堵击,并迫其进入预设雷区,日军伤亡惨重。至6日晨,第1纵队以正面防御结合侧后突击,又击退陆续增援的3批日军,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后逃回周庄据点。与此同时,第3纵队于5日后在车桥南面的大施河,将曹甸、宝应方向的增援日伪军击退。

7日,困守车桥小土围内负隅顽抗的日军乘隙逃往淮安。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各部乘胜扩大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10余处,车桥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新四军共歼灭日军460余人(俘虏24人)、伪军480余人(俘虏168人),新四军伤亡200余人,其中牺牲53人。车桥战役的捷报传到延安,新华社广播“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新四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解放日报》也刊发社论表示祝贺。陈毅、刘少奇发来贺电,嘉奖参战部队,指出:“车桥战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发挥了我第1师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此战是华中新四军歼灭战的范例,打乱了敌人的“清乡”、“屯垦”计划,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战略联系,是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当车行至芦家滩时,大片的农田连在一起看不到边,地里的庄稼早已归仓,只剩下整齐的稻茬。这里正是当年车桥战役中伏击日军援军的地点,打援的主战场,南边是湍急的涧河,北边是密密丛丛的芦苇荡,从淮安到车桥的公路从中穿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狭长的“口袋”,这里的确是绝好的伏击地!

经过芦家滩再一路向东,不一会就到了有“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说的车桥古镇。

穿过熙熙攘攘的集市,走进右手边一条安静的巷子,没几步,写有“车桥战役烈士陵园”的朱红大门就赫然在目,车桥战役烈士陵园正是坐落在车桥战役中由日军驻守的小土围子所在地,这里也是车桥镇如今的集市中心。

烈士陵园坐北朝南,结构十分朴素,主要建筑有一座纪念碑、两座护碑亭和一个陈列室,整个烈士陵园虽小却不失庄严。烈士陵园的东面围墙之外就是车桥古镇热闹的集市,临近春节,集市上置办年货的群众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然而一踏入烈士陵园圆形大门,一点听不到外面的喧嚣声,满眼绿色,一股肃穆之情不禁油然而起。

走进烈士陵园,便是一个较为开阔的祭扫广场,广场两旁松柏葱郁。正面是一座高15米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叶飞于1983年亲笔题写的“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十个大字,刚劲有力。两侧各建有一座六角护碑亭,亭内分别竖有一块石碑,刻有粟裕写的“车桥战役简要经过”以及53位烈士中部分人的名字。我数了数石碑上只有42位烈士英名,解说员说,还有11名烈士的名号已无从查寻了。

由纪念碑向北便是陈列室。陈列室正面墙上高悬着“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的红色牌匾,下面是在车桥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部分烈士的简历;四周沿墙摆放的玻璃陈列柜里有叶飞为车桥烈士陵园亲笔题词“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墨迹;粟裕整理的文章《车桥战役战斗经过》;曾如清等亲历者回忆车桥战役的文章;叶飞为纪念车桥战役胜利40周年撰写的文章《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粟裕1967年9月8日给车桥公社(现为车桥镇)党委的复信;原新四军7团参谋处编印的《车桥战斗详报》等影印件。陈列室东西两墙上悬挂着“车桥战斗经过要图”、“攻占战斗要图”。陈列室内还展有车桥战役中使用过的迫击炮弹头、水壶、大锹、铲、砍刀等实物及照片。还有被击毙的日军三泽大佐的军刀照片(实物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柜里边缘已经泛黄的档案、斑斑锈迹的实物,都告诉我们那场战役已渐行渐远,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已深深地烙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

陈列馆进门右手边的桌子上有一本参观者留言册,翻开留言册,来这里瞻仰的人不仅有淮安本地人,还有福建人、南京人……有参观者在这里写下了“锦绣山河今犹在,一曲高歌泪长流”。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战结束69年后的今天,日本仍不愿正确面对那段侵略历史,无视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悲伤和痛苦,甚至企图否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效力,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要警惕日本开历史倒车的倾向。牢记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决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陈列馆出口处的结束语中写道:“铮铮铁骨五十三位先烈为民族解放英勇杀敌光照日月,耿耿丹心六万四千人民谋车桥振兴励精大业再写春秋。”

临近参观结束,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又绕整个烈士陵园走了一圈。安静的陵园里不时有不知名的小鸟伴着清脆的鸟鸣从道路旁的树上飞出划过头顶,又落到另一棵树上,在这样宁静肃穆的氛围中,让参观者的脚步不觉也慢下来了,说话也轻起来了,仿佛怕打扰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我轻声问讲解员:“这里是烈士们遗骸埋葬处吗?”讲解员说:“这里只是烈士们遗骸掩埋的大体位置,至今还没有找到烈士们遗骸的具体埋葬点,烈士陵园方面仍在考证。淮安将对这个陵园进行改扩建。”我想,即使因年代久远再也无法找到烈士们的遗骸,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即使再也无法知道那些无名烈士的名号,无论他们的名字是否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光辉战绩却早已深深地刻在后人的心中。该记住的永远不会忘记,70年后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会来这里,瞻仰心中的不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