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期●缅怀篇●

此情绵绵无绝期

作者:黄禹康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年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池煜华,为了丈夫长征离别前的一句“你等我回来”,她恪守诺言,从22岁等到93岁。
                                                                                                  新婚第三天,李才莲投身“兴国暴动”
      1920年初,春寒料峭。
      年仅9岁的池煜华由于家境贫寒,春节还没过完就跟随体弱多病的父亲外出要饭。父女俩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沿途乞讨,来到30里外的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在一位好心人的说合下,父亲含泪将她送给了一户李姓的人家做童养媳。她的丈夫是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
      时光如流水,转眼过了九年。1929年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一挂鞭炮声中,年仅18岁的池煜华与不到16岁的李才莲按照乡下的传统方式正式结为夫妻。
      当年,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席卷了赣南大地,兴国县正处在革命风暴的中心。还在小学念书的李才莲在老师的带领下秘密参加了革命。新婚第三天,也就是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李才莲就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参加了 “兴国暴动”。暴动取得成功,未满16岁的李才莲担任了少共兴国县委书记。不久,李才莲的叔父李文兰担任了区苏维埃主席,哥哥李才万担任了区少先队队长,池煜华也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部长。
                                                                                                   婚后6天暂聚,长征一别竟成永诀
      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战斗中,夫妻俩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天各一方,一晃好几年没能见面。这期间,李才莲除了中途回家小住一次外,他们再也没有相聚过。池煜华不识字,他们连书信也很少来往。池煜华实在无法抑制对丈夫的思念,1933年6月,她好不容易积攒了三块银元,带上李才莲爱吃的干菜和腊肉,步行数百里,来到中共江西省委机关的驻地宁都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池煜华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可是,刚刚军训归来的李才莲却一脸冰霜,对旁人说:“这是我老家来的一位老乡!”就因为这句话,池煜华被分到了集体宿舍居住。她的心头在滴血,她搞不清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事情被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蔡畅知道了。蔡大姐狠狠地批评了李才莲,并把池煜华接到省委机关,让他们夫妻俩团聚。池煜华悻悻地说:“你,你好狠的心呐!”李才莲歉疚地说:“煜华,现在前方战事打得很紧,多少战士抛妻别子,我作为党的干部,却带着家眷,别人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煜华,你能体谅我的苦衷吗?”“我懂,你说过,舍不得娇妻,称不得好汉,我不会拖累你!”
      6天后,池煜华告别了丈夫,返回兴国县。李才莲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煜华,现在斗争很残酷,什么谣言都有。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可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我等你!等你回家!”望着含情脉脉的妻子,李才莲拿出一面方镜,递到了池煜华的手中:“拿着它时常照照,看见它,就如同看见了我。”说着,李才莲又脱下一件白布褂子,“这件衣服你也带回去,给你,给弟妹都可以。你要帮我带大弟妹,点着灶前这把火。”
      6天的相聚虽然短暂,但对池煜华来说,却是终身难忘。她不仅感受到了夫妻间的甜蜜幸福,更有幸认识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赫赫有名的中共传奇式的领袖人物。不久,李才莲升任苏区中央局少共书记。为了让他们夫妻团聚,蔡畅同志亲手写了一张调令到兴国县委,要调池煜华到江西省委土地部工作。然而,当池煜华回到家乡办组织调动关系时,村里正遭遇到一场可怕的传染疾病,李才莲一家死了五口人。一场大病之后,池煜华只好留在地方上工作,先后担任了县委巡视员、茶园乡妇女部长等工作。1934年,李才莲到兴国县布置红军撤退工作,曾写了一封信,要池煜华赶到县城会面,可惜等池煜华接信后赶到县城时,李才莲已经走了。红军长征北上后,李才莲同项英、陈毅、瞿秋白、毛泽覃等人一道,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1935年,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在白色恐怖中熬过十四个年头
      自红军长征北上后,池煜华再也没有得到李才莲的任何音讯。整个江西苏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的鲜血染红了赣南的土地。李才莲的叔父李文兰、哥哥李才万遇害的消息相继传来。池煜华更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了,她天天上山打柴,四处打听红军的下落。有人悄悄告诉她,听说瑞金铜钵山一带有红军和游击队活动。既然有红军和游击队,就会有李才莲的消息。池煜华铁了心要去找丈夫,她把女儿托付给了家人,一路打工,一路乞讨,踏上了漫漫的寻夫之路。白军对铜钵山区已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池煜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几次被当成红军失散人员甚至是游击队的探子,差点被抓进了监狱,幸而都被她机智地蒙混过关。饿了,她就喝口山泉水,摘点野菜野果充饥;困了,山洞就成了她的歇身之所。她在铜钵山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转呀,找呀!一天,她在一个山坳上的茶亭里看到一张国民党的布告:悬赏五千大洋,买李才莲的人头。池煜华心头一阵狂喜,这不分明是在传递着她丈夫还活着的消息吗?她摸了摸穿在贴身处的白布褂和随身带着的方镜,心头陡增了百倍的希望与信心,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找她。于是,她又回到了教富村,开始了无尽期的等待。
      回到教富村后,白军并没有放过她,幸亏李家宗族势力较大,她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然而,就在这时,不满三岁的女儿突然患病夭折了。这对池煜华来说无异是致命一击。池煜华的精神几乎崩溃了,整日里一言不发。她拼死拼活地劳动,想借此减少心中的痛苦。在凄风苦雨的岁月里,她艰难地熬过了14个年头。
                                                                                                      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寻找丈夫
      1949年8月,解放军的队伍开进了兴国县城。池煜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兴冲冲来到县城,守候在部队经过的大路上,整整三天三夜,可是一次次的打听、询问,又一次次的落了空,她依然没有得到李才莲的任何消息。
      1950年,池煜华作为解放后第一批苏区妇女干部来到了江西省城南昌“八一军大”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份材料上看到了李才莲的名字,20年的思念化作滚滚热泪奔涌而出。好心人见她茶饭不思,便给她出了个主意:你既然认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何不给他们写封信?只要毛主席出面,一定会找到李才莲的下落的。池煜华如梦初醒,立即请人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把信批转给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蔡大姐尽管有病在身,仍然亲自过问,并要妇联的同志代她给池煜华写了一封回信:
池煜华同志:
       你给毛主席的信已经转给我们办理。关于你寻找李才莲同志的问题,我们将你所写的简史,转给军政委员会政治部,请他们设法查询。不过,你与李才莲同志分离这么久,你所知道的又只是他18年前的职务,所以,调查时间一定比较长,你要耐心等待,安心工作……
                                                                    蔡   畅
                                                         一九五0年十一月六日
       这封信在池煜华心中燃起了无限的希望,她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哪里工作最艰苦,她就主动挑起哪副担子。在担任乡长、妇女主任期间,她先后获得“土改积极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十八张至今保存完好的各种荣誉奖状,见证了她生命中的辉煌。
      又是10年过去了,李才莲依然杳无音信。
      池煜华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每日站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呀。吃饭,她要给李才莲留一双碗筷;睡觉,她把李才莲的白布褂子放在枕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她会按乡俗在门前的小溪里放上一盏河灯,小小的纸船在水上漂呀漂,带去她对丈夫深情的祝福和思念。如今尽管家里生活条件日渐好转,组织上也拨出专款为她建了新居,可是她仍然固守在她和李才莲结婚时住的那幢老屋里。她坚信李才莲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
      组织上寻找李才莲下落的工作,从来就没有间断过。20世纪80年代末期,《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再次来到中国,他在考证当年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的身世时,发现惟有李才莲下落不明。这也引起了当地党史部门的高度关注,通过深入调查及查阅大量的档案历史资料,终于确认当年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的李才莲,老家就在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而池煜华就是李才莲的妻子。
      当党史办调查组的同志把经过调查考证的实情告诉池煜华时,她却十分固执地否认了李才莲的死亡:“错了,你们搞错了!李才莲没有死,他还活着!”她拿出蔡畅同志的来信争辩说,毛主席党中央都没说他死了,只是说寻找需要时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你们凭什么说他死了呢?她甚至把民政部门每月发给她的烈士抚恤金当成了李才莲寄回来的生活费。她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就这样消失在人间。人们实在不忍心用残酷的现实去撕碎老人梦幻般的期盼,于是,一批批来访者都开始编织着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老人。池煜华的心里一次又一次升起了希望的火花,一直到她2004年夏天去世,谁也没有再告诉她真相。
      九天的相聚,七十多年的等待,多少情,多少爱,统统融在她永久的守望与等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