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期●青少年绿洲●

还是故乡亲

作者:甘肃省会宁县四中桃林文学社 王彦平

如今回乡是一桩不同凡响的事,一桩乐在其中的事,也是一桩令人感叹的事。故乡依旧是那样古老,而我们都远走高飞了。我们这些农村娃有的进县城上了高中,有的去他乡另谋生计了。初来县城,觉得人生地不熟。想到了故乡的安乐窝,不觉生出些许眷恋。
      很长时间不曾闻故乡凝重的泥土气。从霓虹缭绕的城市踏入土韵十足的乡村,确实感到不同凡响:古朴、憨厚的塬边打谷场是乡民茶余饭后必去的地方,或乘凉、或唠嗑、或品茶。最不同凡响的是几个老爷子的自乐班:一屁股坐在土坯上,巴嗒几口老旱烟,随后就来一段粗犷豪壮的秦腔,唱得荡气回肠,迎来一阵阵掌声。还有民歌竞唱,虽说乡亲们不能和专业歌手相媲美,但他们还是乐在其中,不求他人赞,只求慰己心。听着他们的演唱,不由让人感叹:人生有时就需叫板登台,莫要稀罕他人的高八度,其实我们也有我们的豪迈和激情。
      乡音依旧,我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里,但对故乡的依恋是与日俱增的,总觉得故乡是那么的宁谧、清醇、优雅。离开了它的怀抱,又仿佛缺少了什么似的,有一种空虚感。如今回乡确实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塬边的打谷场是我们的“大艺人”开坛的地方,他们没什么道具,就坐在那颗青碌碡上,一段《杨七郎打擂》足可使乡亲们美得咂嘴。一位阿公不甘示弱操着嘶哑的嗓子说开了顺水快板:“水停百日生毒,人闲百日生病,闲月短日少吃粮,节余粮食备农忙,丰年要当歉年过,免得歉年挨饥饿……”引来一阵阵掌声。
      乡音未散,在城市里,耳旁轰响着浮华的声响,疲惫不堪的人们忘却了什么是心灵的慰藉;南来北往的人们忘却了那里是自己的归宿。乡容未曾改变,但回乡却变得无奈了许多,如今的回乡自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最无奈的莫过于父母了:无奈父母鬓角已斑白,无奈父母额角皱纹生,无奈父母眼光已失神,无奈……太多的无奈,突然间使我明白了很多,我觉得听父母唠叨也是一种幸福,这不是一种逆来顺受,这是一种享受。
      常回家看看,游子的心中永远为故乡留着地盘!
      【点评】文章通过写家乡简单、淳朴但有趣的文化生活,表现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感情,但我们从作者对故乡人茶余饭后有趣的文化生活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一往深情。此文选材新颖,文笔流畅,有一定的感染力。(指导教师:夏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