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期●青少年绿洲●

给青少年补上感恩课

作者: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谌涛

 据2008年4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宏志中学18岁的高三学生米硕,家境贫困,自幼丧母,父亲双目失明,从小与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学习非常刻苦,获得第二届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米硕告诉记者:学校现在给他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他唯有好好学习,用行动去回报学校和亲人。他希望以后父亲不用那么辛苦地打工,希望奶奶能享享福,也希望妈妈在天之灵能为儿子感到欣慰。米硕的这些话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米硕是不幸的,因为他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使他的成长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成长的坎坷和家庭的不幸磨练了他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坎坷的经历使他具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而这种感恩之心又成为他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对一个人起码的道德要求。感恩,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和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构成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的体现。而如今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感恩缺失现象却是屡见不鲜:某些学生把家长满足其各种需求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要求得到满足也认为是理所当然,根本无感恩之心可言。一些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学,省吃俭用,而有些学生却伸手向家长要手机、要名牌服装、要MP3,花父母的血汗钱一点也不心疼。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不依不饶,对父母心存敌意甚至与父母对抗。
      感恩缺失已经造成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成为我们的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南京大学教授侯惠勤忧虑地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因此,给青少年补上感恩一课已经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感恩。尤其是父母,应用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教会他们乐于助人,学会对别人报以微笑,帮助孩子塑造一颗善于感恩的心,从而在受恩于人之后,常怀报恩之心,并能力所能及地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上一篇:还是故乡亲下一篇:那年我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