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期●老区采风●

“萝卜头司令”

——记江都常绿酱品厂厂长王留才

作者:史昌源 吴敦和 张学富

王留才在加工现场

在江苏江都一提到“萝卜头司令”,人们都知道是指吴桥镇的王留才。他自主创办了江都常绿酱品厂。酱菜萝卜头注册了“鹅颈卜”商标,并获“无公害农产品”称号。萝卜头生产基地被列为扬州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酱品厂也成为有名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的增收致富。
    面对下岗——立足创业
    王留才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担任吴桥供销社经理。由于供销社经济效益不好,他和妻子双双下岗。面对困难和今后的出路,他动起了脑筋:吴桥属高沙土地区,当地农民有种植长萝卜、醃制萝卜的习惯,也曾红过一时。如果办个加工企业,把农民的萝卜收上来,加工成半成品后卖出去,肯定有收益。为此,他将自己仅有2000元资金收购了5吨萝卜,醃制成半成品卖出去,收益数千元。可是好景不长,1996年收购了650吨萝卜加工后,产品滞销,一下子亏损7万多元;迫使苦苦经营数年的小作坊停产。他一方面向内行求经问教,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总结自己经营失利的教训是:因为他醃制的“条干”、“大饷”、“萝卜头”都是大路货,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他在调查中发现,吴桥这一带有一种萝卜上面像个鹅颈,下面是白萝卜,吃起来脆嫩,醃出来口味更佳。于是他选用大小整齐、无虫无病的“鹅颈白”萝卜单独醃制成萝卜干,当年投入市场,立即得到商家的认可和顾客的好评,第二年,苏锡常客户纷纷与他签定了购货合同,他并申请注册了“鹅颈卜”商标,从此“鹅颈卜”成了畅销醃制食品。
     为保证品种的高纯度,王留才首先在自己的承包地里亲自育种,然后再将高纯度的种子在自己250亩试验地和部分农户承包地种植,将收获的鹅颈白萝卜供本厂加工生产,由于新商标,新产品,数年来萝卜收购量年年扩大,销售量年年增长,到1998年,加工量达到了700多吨,市场销售一空,产值效益同步提高。
    企业发展——立足创优
      为了扩大种植面积,他带头成立了鹅颈卜生产专业合作社,社员从初期的200多户发展到347户,萝卜种植面积从5000多亩扩大到8000多亩。生产的“鹅颈白”萝卜确保醃制原料供给。
      随着萝卜加工产量的增加,他相应扩大了收购场地,将原供销社食品厂一次买断,浇筑了水泥场地,增添了比较先进的检测包装设备和加工储藏设施。
     在萝卜生产加工制作方面,做到原料、制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2002年,王留才受省质量标准局委托,参与起草了《无公害农产品鹅颈萝卜》、《无公害农产品鹅颈白萝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全省规范化生产的两项专业标准,对企业发展和产品销售起到了良好效应。
      为农服务——立足创收
      高沙土地区种萝卜,是利用大豆收获后与种麦前的茬口间歇时间种植的,群众叫“偷熟”。一般萝卜生产期两个月,而鹅颈卜只需38—45天,每亩插种的萝卜净收入400元左右。
由于种萝卜不但销售收入高,而且萝卜叶子还是下茬作物的好肥料,因此,吴桥镇和周边乡镇也有人想走种萝卜、加工萝卜的致富之路。这时,王留才总是一方面多收购一些萝卜,尽量使农民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也将自己创业的体会,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加工企业者交流,使本镇和邻近乡镇也发展了六七个萝卜加工企业,种萝卜面积也扩大了五千多亩,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近几年,王留才在扩产增销的同时,又发展一部分萝卜的深加工,将原来卖半成品为主,改成半成品和成品并举、瓶装与袋装结合。2007年萝卜收购量过万吨,加工产值960万元,农民从中增收400多万元,企业固定资产过百万元。
       在安排用工时,王留才总是优先安排下岗人员和贫困户劳力,使他们通过打工、就业增收,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