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期●扬我中华魂●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记刘和珍烈士

作者:萧 南

刘和珍

1926年3月18日,在反动军阀统治者的血腥镇压下,北京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反革命大屠杀,刘和珍等一批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壮烈殉难。鲁迅先生怀着极大的悲愤,把这一天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千古不朽的祭文。如今,80多年过去了,但翻开那段血染的历史,依然撼人心魄。刘和珍作为“五四”和大革命时期进步学生的优秀代表,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前列的英勇女战士,她的崇高形象依然闪耀着壮丽的光彩。
                                                                                                                                  一
      刘和珍于1904年12月出生,江西南昌人。父母生下两女两男,刘和珍居长。她14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一弟一妹也不幸夭折。母亲每天绩麻纺纱到深夜,她放学回来就帮母亲挑水、劈柴,从小养成了勤劳俭朴、好学上进的品格。
      1918年秋,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免费就读的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兴起。刘和珍除了刻苦攻读各门功课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新潮》、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等,从中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觉悟。
      1919年5月4日,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革命火种立刻燃向全国,南昌各校爱国学生热烈响应,刘和珍满怀激情,奔走呼号。在她的带动下,女师同学奋起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壮举,声讨反动政府的卖国罪行,但当时该校校长禁止学生走出校门,激起了广大学生的愤慨。5月12日,南昌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刘和珍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一早便带领女师同学,冲出校门,走上街头。她手拿大卷传单,跑在队伍的最前列。当天下午,各校学生分别组织宣传队开展宣传活动。刘和珍在街头一面散发传单,一面慷慨激昂演讲,宣传反帝爱国的重大意义,痛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和分割,声讨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她振臂高呼: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刘和珍在女师带头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被誉为江西学生运动的先锋和妇女运动的火车头。当时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立有各种束缚学生的校规:每个学生发给红白两块纸牌,在校时红牌挂在学监房里,离校时必须由家长将白牌交给学监,学生领取红牌后随家长一同离校,否则,不能出校门一步。学校还严格规定:学生在校不准会客,不准通信,不准参加校外活动,违者轻则记过,重则开除学籍。学校当局企图用强制手段,把学生囚禁起来,使她们同外界隔绝,脱离社会革命运动。为了反对封建压制,争取民主权利,刘和珍与南昌学生联合会取得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公开发表宣言,并四方奔走,呼吁援助,向反动当局据理抗争。在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面前,女师校长终于被迫取消了多种束缚学生的禁规。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刘和珍这个带头人却受到了“记大过”的处分。学校贴出布告称:“查戊班学生刘和珍,目无法纪,不遵守校规,聚众要挟学校,本应开除学籍,姑念初犯,着记大过一次,以儆效尤。”女师广大师生对此深感义愤,许多同学去安慰刘和珍,她却泰然说:“我们从此能和男生一样自由地进出校门,能参加校外许多活动,这就好了。学校不敢开除我,记个过算得了什么!”
      当年,在女师求学的同学都留着长辫子,这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洗中,刘和珍鼓动同学们与封建礼教宣战,把长辫子剪掉。但部分同学怕受学校和父母的责难,缺乏勇气。刘和珍毫不犹豫,带头剪发,剪得和耳根一般齐。母亲担心说:“这是冒险的事,学校怕容不了你,准备回家吧!”刘和珍毅然向母亲表示:“事情总要有人带头,开除不开除现在不管,准备同校长斗到底!只要大家齐心,很可能开除不了!”在刘和珍的影响下,很多同学跟着行动起来,一时间,剪短发的女同学不下百人,其他女校师生也纷纷响应,由此开创了江西女子剪发的新风,也推动了社会改革。
      1921年冬,为了积聚力量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刘和珍在南昌女师与孙师毅等发起创办“觉社”(意即觉悟青年之社)。成员发展到三四十人。这是五四运动后江西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它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组织青年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同媚外卖国的封建军阀作斗争,在江西青年中起了良好的作用。觉社成立后,刘和珍提议办一个刊物,以便与各地学校交流思想,研究学问,陶冶品德,抨击时弊。大家一致赞同创办《江西女子师范周刊》,推选刘和珍任主编。刘和珍负责编辑、发行等多项工作,经常忙到深夜。这个刊物应运而生,受到各校青年学生的欢迎。
      1923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支部成立,方志敏、刘和珍等七人是最早的成员。
                                                                                                                         二
      1923年秋,刘和珍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在这里,她一面勤奋学习功课,一面继续从事爱国斗争,同时经常抽时间去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社会学》、《女权运动史》,并在同学中传播。她热爱鲁迅的文章,当时鲁迅主编介绍苏联文学、批评社会现实的《莽原》半月刊发行后,她宁可节衣缩食,拿省下来的钱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刘和珍饱满的革命热情,优秀的学习成绩,刚毅的性格,办事干练又善于团结同学的作风,深受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因此,入学不满一年就被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4年11月至1925年,北京掀起了女师大风潮。这场风潮是为反对杨荫榆的封建反动统治引起的。杨荫榆自1924年2月被军阀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女师大校长以来,在学校极力推行封建礼教和奴化教育,一味压制民主,打击迫害进步师生,实行封建家长式的专制统治。她的种种倒行逆施,早就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风潮的直接导火线是1924年11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有三位同学因军阀混战、火车不通而耽误了返校时间,杨荫榆知此三人平时有不满于己的言行,因此借机勒令他们退学,以此来为自己立威。面对杨荫榆的恶行,刘和珍等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向杨荫榆提出抗议,要求她收回成命,杨拒不接受学生的合理要求,并辱骂刘和珍和其他学生代表。于是一场风潮在女师大轰然爆发。1925年1月18日,以刘和珍为首的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决定从当天起不承认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同时派代表赴教育部,控告杨在女师大的黑暗统治,强烈要求撤换杨。学生们称之为“驱杨”运动。
      由于军阀政府教育部的阻挠、破坏,风潮迁延数月。1925年5月7日,女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窜到学校,图谋主持大会。学生自治会派刘和珍、许广平、郑德音、张平江、蒲振声、姜伯谛等六人为代表,同杨荫榆交涉,请其退出会场。杨恼羞成怒,当天宴请党羽,密谋报复,并于5月9日在女师大公告栏小黑板上贴出公告,污蔑上述刘和珍等六名学生自治会干部“不守本分,违背校规,鼓动风潮,扰乱秩序,侮辱师长,败坏学风,怙恶不悛”,宣布将她们开除学籍,勒令离校。面对杨的迫害,学生自治会召集全体同学在风雨操场开紧急大会,决定把杨荫榆赶出学校。杨闻讯潜逃,学生自治会查封了她的办公室,并派人看守校门,严禁杨荫榆入校。斗争越来越尖锐,刘和珍和护校同学接连几晚薄席铺地,坚持睡在校门口的石阶上守夜,誓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
      恰在此时,上海发生了震动全国的“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女师大的学生和北京其他学校的同学一道,以更勇猛的斗志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
      为了破坏来势凶猛的学生爱国运动,杨荫榆在军阀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制订了一个捣毁女师大的计划,借口学校在暑假期间要进行大修,迫令全校学生离校。她公然调集军警打进女师大,关闭伙房,截断电源,停止供水,殴伤学生。面对杨荫榆之流的暴行,刘和珍奔走于北京各兄弟学校之间请求援助,受到各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军阀政府被迫撤走围困女师大的军警,恢复水电供应,杨荫榆则以“辞职”下台。
      然而,反动政府并没有停止对女师大进步师生的迫害。8月6日,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决定解散女师大,由教育部接管。教育部随即颁布女师大停办令,后又决定将女师大改组为国立女子大学。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奉命率领武装警察和男女流氓400人三次打进女师大,逼迫所有学生离校。刘和珍不畏强暴,和同学们聚集成团,手挽着手,誓死抵抗。在军警流氓摧残下,多名学生受伤。反动教育当局把刘和珍等学生劫持关押在一幢阴暗潮湿的屋子里,百般折磨,刘和珍始终坚贞不屈,并鼓励同学们说:“受挫折不要灰心,要重新团结起来,我们要有信心,真理是会战胜强权的。”刘百昭扬言要把刘和珍押回南昌,她轻蔑地说:“这事倒有趣,押回去我又来,其将奈我何!”
      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和鲁迅等进步教师大力帮助下,女师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复校斗争。1925年11月,在北方革命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段祺瑞执政府濒临瘫痪,要员们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于11月30日去职。这天下午,女师大学生兴高采烈地由宗帽胡同临时校舍返回石驸马大街原校舍。鲁迅冒着风雪亲自护送女师大学生返校。刘和珍和同学们将扫帚绑在竹竿上,蘸上墨水,把章士钊书写的“女子大学”招牌涂掉,重新挂上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牌。
                                                                                                              三
      1926年3月12日,日军两艘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帝国主义竟纠集英、美、法、德等八国公使向中国要求国民军撤出防务和放下武器,并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就“武力解决”。帝国主义悍然侵犯我国主权的武装挑衅,激起北京各界的无比愤慨。刘和珍强烈要求拿起枪来,反击帝国主义,她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
      在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的领导下,一个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立即展开。3月17日,北大、女师大等200多所学校和社会团体的代表400余人,在北大三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第二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民大会。
      3月18日上午10时,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生总会等180余团体和各校学生5000余人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抗议八国最后通牒,要求驱逐八国公使出境,立即撤退驻津外国兵舰,惩办大沽口肇事祸首。会后组织了以北京大中学生为主的2000多人的请愿团,前往铁狮子胡同段祺瑞反动政府的国务院请愿。示威游行群众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
那天,刘和珍正患感冒,并且呕吐得很厉害,但为了组织女师大同学去参加天安门前的大会和进行游行请愿,她一大早就起了床,到各寝室通知各班同学做好出发的准备。对那些不太愿意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耐心作了说服工作。她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向大家作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带队出发,投入广大人群奔腾的洪流。
      下午1时,请愿队伍进入执政府门前广场时,段祺瑞竟丧心病狂地命令卫队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实行镇压:疯狂地开枪射击,并用马刀、大刀、铁棍大肆砍杀,持续了半小时之久,当场有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在这次惨案中,年仅21岁的刘和珍不幸遇害。她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大屠杀开始时,军阀的枪弹从她的背部射入,斜穿心肺;同学杨德群为了救护她,也惨遭枪杀。尔后,在刘和珍奄奄一息还能挣扎着坐起来时,军警又向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刘和珍终于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悼文中沉痛地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是对刘和珍烈士至高的崇敬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