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期● 大江信箱●

“划江而治”是怎么回事?

作者:

·大江信箱·
编辑同志: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近我通过学习贵刊发表的有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文章,深受教育和鼓舞,深感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据说在三大战役基本定局时,有人提出“划江而治”的主张,被中国共产党拒绝。对此我想请你们介绍有关历史背景材料。谢谢!
                                                                    读者 任新
任新读者:
      你来信中提及“划江而治”的问题,据有关史料,作一介绍供你学习参考。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这期间,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三大战役中,我军共歼敌154万余人,连同9月以来进行的济南战役和其它战役,共歼敌231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下的广大地区,将战线推到长江北岸。至此,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归于消灭,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已从根本上动摇。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为我军向全国进军、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眼看蒋介石政权的倒台已成定局,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查自己的对华政策。1948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国内报告称,蒋介石国民政府“较过去更加不孚众望,并且愈来愈众叛亲离”。他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议:换将谋和,让“较有政治前途的领袖李宗仁”,组成一个“没有共产党参加的共和政府”。11月中旬,司徒雷登与李宗仁会谈。李宗仁表示,如果蒋介石“在目前军事上尚未完全失败前离职”,而新的领导能够得到美国政府“毫不含糊的支持”,那么他“就能取得中国西南地区的有力支持,以便把共产党的部队阻遏在长江以北地区”。这就是“划江而治”的雏形。与此同时,美国的舆论工具也放出关于国共“和谈”及“蒋介石下台”的空气。桂系趁蒋介石“戡乱”失败,美援无望,身陷绝境之机,打起与中共和谈的旗号,大搞逼蒋下野的“谋和”活动。蒋介石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于1949年1月1日发表“求和”的新年文告,表示愿与共产党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并声称“只要和平能够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唯国民的公意是从”。但同时,他又提出要以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及反动军队等作为谈判的条件,这就暴露了他求和声明的虚伪性。
      当时,国内一部分人对国民党的“和谋”活动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一些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分子害怕革命进一步的发展会损害自身的利益,也希望革命就此止步,或者带上温和的色彩。有的资产阶级右翼分子极力劝说共产党把战争“立即停下来”,反对“除恶务尽”;一些中间势力则企图在和谈中造成同共产党、国民党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此形势下,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明确指出,决不允许革命半途而废,让反动派养好创伤,卷土重来,使中国重新回到黑暗世界。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又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八项和谈条件。1月21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后,积极进行“谋和”活动,表示愿以中共八项条件为基础,与中共举行谈判。但他谈判的目的是在未来的联合政府中与中共平起平坐,或“划江而治”。4月1日至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举行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草案。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全国进军,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图谋被彻底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