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期●论 坛●

企业家须有道德的血液

——从三鹿垮塌的警示说起

作者:严 锋

原本享誉中外的三鹿集团,是从1956年只有32头奶牛的幸福合作社起步,经历了整整50年的惨淡经营,才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品牌价值达150亿元的大型乳制品企业。可是,正当它如日中天红红火火向前发展之际,却因其领导层在应对产品中出现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时,心存侥幸,漠视生命,作出了错误的抉择,终于导致其苦心经营了近半个世纪的乳业王国,如泥足巨人般在市场经济风浪中轰然垮塌。如今,三鹿集团主要掌门人田文华,已沦为身负重罪的阶下囚。
      根据媒体披露的庭审材料,早在2007年12月,三鹿就已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有婴儿食用其奶粉后尿液中有红色沉淀物,2008年3月又有类似投诉,均没有引起主事者重视。随后,在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检出其奶品中有三聚氰胺、并告诫“这种产品即使牲畜食用都会导致严重后果”时,他们仍然在继续生产和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仅在8月2日到9月12日期间,就有313.74吨奶粉流入市场,销售金额达457.61万元。这样,他们就在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抉择期内,错过了自我纠错、消弭事端的时机,终于铸成受害患儿累计达29.6万的弥天大错,葬送了原可大有作为的名牌企业,这是不能不令人在愤懑之余又为之扼腕叹息的。
      三鹿的头头们错误地估量了公关的作用。以往确有一些产品质量问题,是被他们通过公关“搞定”的。如曾有人投诉三鹿收购了40多头患结核病牛的鲜奶,原已引起有关部门注意,但结果一场饭局就封了所有人的口。又如,2004年4月安徽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中,原本三鹿也名列其中,后由田文华挂帅,派员赴阜阳斡旋,结果公关成功,三鹿不仅从黑名单中消失,而且被评为“中国最佳危机公关企业”。正因公关屡屡得手,三鹿头头们就更加迷信公关的效能。所以,在去年6月已有婴儿服用三鹿奶粉出现肾结石的报道出现时,田文华依旧要求做好媒体公关工作,通过加大广告投入封堵媒体,不让此事见诸报端。这样他们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终于不能自拔。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媒体及从业人员都是可以用钱“摆平”的,终究会有良知未泯者敢于揭示真相。结果,三鹿的黑幕终于由《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在去年9月11日公开曝光。
      当然,对于三鹿的垮塌,不能仅仅归咎于对公关的迷恋和误用,从根本上说,还是反映了三鹿的主事者缺乏现代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而这正是我国当前企业家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致命弱点。他们只相信把企业做大做强才是硬道理,只重视对业绩的追求,却缺乏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和虔诚,甚至为了个人的名利和虚荣,不惜违背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自觉和法律意识。于是,他们在已知产品含有三聚氰胺对婴儿有毒害时,竟仍然继续生产和销售,这完全是为了谋利而不惜漠视生命、丧失良知。这一事实,充分表明我国在经济全面振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针对企业家队伍中道德缺失的现状,高度重视对于企业家的培养和监管,笔者以为,这就是三鹿垮塌后留给我们的最值得重视的警示。
      诚如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广东考察时所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这是温总理对我们当代企业家提出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针对三鹿垮塌有感而发的由衷之言。因为对于企业家来说,在他们的血液中,智慧、谋略、创新等固属不可缺少,但道德始终是第一元素,如果它不能达标,甚至变异,仅仅靠一些花拳绣腿、邪门歪道来投机取巧、见利忘义,那就会如同罹患了“血液病”一样付出代价,甚至会像三鹿那样导致企业全面崩溃,落得个既害人又害己的可悲下场。
      殷鉴不远,一切有良知的企业家,都应记取温总理的讲话精神,吸取三鹿垮塌的教训,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实践中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法令、关心社会公众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同心协力打造出一个能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企业家群体。而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正是中国走向强盛和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