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期●《回眸开国60年》征文选登●

永远的精神回望

——上虞围涂40年

作者:赵 畅

昔日不毛地   今日鱼米乡(刘育平摄)
  1991年围涂大会战纪实

参观浙江省上虞市档案馆,走进围涂史迹陈列室,门口那帧被放大了的照片,在灯光的作用下,其视觉冲击力是那样的强烈,它一下就勾起了我对当年千军万马挑泥筑堤、抢险堵“通”(潮流沟)宏大场面的念想。
  上虞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达45公里。沿海滩涂主要集中于市境北端、钱塘江南岸和曹娥江河口段,由悬移于杭州湾的泥沙淤积而成。早在350多年前,上虞先民已开始围垦滩涂,并逐年围成大片沙地,繁衍生息。由于河口段流量丰枯变化和潮流、江流相互干扰,导致江道主槽摆动频繁,滩涂时涨时坍。据史书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钱塘江下游出水主槽北摆,在市北端淤成大片涂地,后来又经多次坍涨,至清末民初,滩涂继续向北延伸10多公里。沿海居民虽曾逐年围堵新涨涂地晒盐、垦种,但江道仍未能得以有效治理。滩涂兴毁无常,听凭大自然摆布,在那时只能是一种打上时代烙印的宿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鬼斧神工横空出世,人定胜天大显神威,围垦海涂才真正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拉开真正意义上的围涂序幕,上演一出又一出经典好戏的是在解放以后。如果说,作出开发规划,兴修江堤、海塘,抛筑新坝,是一种思想、组织、技术准备的话,那么,1969年底,崧厦、沥海区沿海8个公社围垦“六九丘”,则在上虞围垦历史上留下精彩的华章。时值隆冬,北风呼啸,更有鹅毛大雪、满涂冰封。面对着奇苦、绝苦、极至的苦,数万民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第一次就完成了3500亩的围涂任务。此后,一直到1991年,全县人民又抢时机,战风浪,先后围成9个丘,计16万亩海涂。在这20多年里,全县先后发动民工73万人次,投工2327万工,搬动土方4013万立方米,相当于在海涂构筑起5米高度的土方长城800多公里,真可谓是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将每一天围涂比喻成一场战斗,那么,每一次围涂便是一场战争。从运筹帷幄到组织发动,从靠前指挥到身先士卒,各级领导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垂范行为,感染了每一位围涂人。凡是到过现场的人,一番亲眼目睹以后,无不被深深感动。在现场,有的是你追我赶的氛围,尤其是红旗竞赛活动的展开,文艺宣传队的现编现唱,是那样地鼓舞每一个民工的斗志。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向大自然发动的“人民战争”,更是尽显八方支援的神威。除了出工的家庭予以热情支持,附近农户纷纷借给房舍外,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更是调集精兵强将,通力协作,提供必要保障。
如同战斗必会遭遇难以攻克的高地一样,堵“通”亦成了横亘在围涂面前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堡垒”。“通”,是潮流进出形成的沟。那恍如千百万铁骑从远处奔驰而来的潮流,自能冲刷成多条亦深亦陡的沟壑。而在海水怒吼长啸、排山突进时,堵“通”的难度自可想见。是的,每一位围涂人只要一说起堵“通”,便会忆起1974年10月那次七四丘堵“通”经历。这是一场由13万民工参与,一举围成3万亩海涂的鏖战。其时,盖东地段有一条宽204米的大“通”,任凭你怎么堵,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败下阵来。面对八次抢堵未遂,指挥部在分析战情,找准问题症结以后,又一次组织上万民工抢堵。在堵“通”的那段时光里,自能听到“跟我上”的共产党员的声音,自能看到抢险突击队队员的勇猛身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愿退却。当精神堤坝被高高筑起的时候,物质堤坝自高高耸起而定格成永固。经一个多月奋战,第九次封堵终于大功告成。
从九一丘的西半丘开始,到九四、九六、九八丘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纪丘工程,全部采用了泥浆泵加土工布编织袋进行施工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围涂的威力,自是可想而知的。
  历经40年艰苦卓绝奋战,上虞人硬是在滩涂上围成了14个丘、27万亩海涂土地。而随着围涂技术最先进、工程投资最大的世纪丘的分期围成,全市将新增8万亩围涂面积。时至今日,40年的围涂业绩,不仅增加了大量耕地,缓解了人地矛盾;促使江道稳定,消除了坍江的后顾之忧,而且推进了综合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迄今已先后向国家争取到了一至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垦区拥有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2700工程”项目,并先后办起联垦场、海涂实验农场、江滨农场等场圃。规模经营的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民办场圃,更是星罗棋布,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生产基地。垦区的农业日益兴旺,工业亦早已崛起。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打造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面临着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而随着绍嘉跨海大桥、曹娥江口门大闸、新港口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推进,广袤的上虞海涂正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和接轨沪杭甬的重要工业基地。作为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区之一,其生态效果,更成为围涂历史的亮色和荣耀。放眼而望,围垦土地上的点点滴滴,犹如书页,它们在时间中打开,叙说着一代又一代围涂人的智慧和力量。
海涂带给每个人太多的遐想,赐予每个人太多的心灵宝藏。无论何时何地,海涂对每个围涂人而言,总是魂牵梦绕,难以忘怀,总想着那个地方,总想回去看看。有一位山里的大爷,临死前一个月对儿子说:“我只有一个心愿,希望你租一辆车,让我再去当年围垦的土地上看一眼,就死而无憾了!”儿子满足了父亲的心愿,可当汽车行驶在无边无垠的围垦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他当年围筑的那块地时,这位父亲并不埋怨,看着一畈畈绿油油的田,一个个满池鱼虾的塘,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他微笑着用微弱的声音对儿子说:“没想到现在有这么大的面积了,但在这块土地上我是洒过汗水的。”是的,与这位大爷一样,围涂人用自己的青春、血泪和生命,谱写了人类拓荒史上灿烂辉煌的史诗。
  每次驱车经过海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围涂最为艰苦的岁月,我总是会被那曾经热烈的号子、火热的氛围、生动的场面而濡湿衣襟。要知道,那是一种寻访圣地、行施朝拜的感觉。如果说,海涂那方土地是上虞人民的骄傲,是围涂人的壮举,是一种顶天立地、永远的丰碑的话,那么,镶嵌在里面的定然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境界。如果要提炼上虞精神,“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知难而进、人定胜天”的围涂精神当是最恰当最生动的归纳与升华。
      人类的脚步走到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它们有的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着,有的以人文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我们没有了断裂的迷茫。沉醉于海涂,我感到围涂文化、围涂精神的厚重、深湛、博大。岁月流逝,世代传承,精神不倒,魂魄永驻。围涂文化、围涂精神,是战鼓,是响箭,是漫天风雪中的火炬,是茫茫荒原上的明灯。围涂文化、围涂精神独树一帜,非常奇特,她必将引领人们蓬勃向上,勇往直前,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地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