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期● 专 稿●

一个美丽的都市乡村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三房巷掠影

作者:刘 晓

 三房巷别墅区

从江苏省江阴市市区沿澄杨路东行15公里,便来到闻名遐迩的乡村都市——周庄镇三房巷村,村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总人口10064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乡村”和“都市”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身份”能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多年来三房巷村始终坚持以经济富村、精神立村、科教兴村、文明建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成为经济发达、村民富裕、文化繁荣、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别墅村:从农村到园林都市
       漫步三房巷村农民别墅区,398幢欧式别墅沿河而建,白墙红瓦,雕栏围墙,小桥流水,亭台轩榭,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广玉兰、如茵绿草把小区装扮得如同人间仙境。在那由亭子、花圃、广场、喷水池、体育设施组成的公园里,鲜花吐蕊,绿树摇曳,老人们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儿童嬉戏玩耍。在别墅区,还有被誉为“华夏第一书场”的三房巷书场、有独具江南古典特色的茶楼等。
      早在10多年前,三房巷村便正式启动了新农村建设,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对村庄建设进行规划,把全村划分为工业小区、生活小区、商业小区、农田生产集中区,按照“构建花园式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全面启动中心村建设。村里先后投资1.8亿元,建成了398幢造型新颖、错落有致、内部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的欧式别墅,每幢建筑面积360-390平方米,独立成园。内分会客、起居、藏书、餐饮、卫生、健身、停车等厅室。每户村民只需花13万元钱,就永久拥有1幢中西结合型新居,于1997年全部竣工迁入。新村采用封闭管理,还安装了监控设备,配备了10名专门的管理工作人员,负责新村的环卫和保安。住宅小区环境由村里出资统一规划置景,村内清水纵横迴环,小桥流水似画,花木添荫增绿,鸟语花香似锦,是江阴市12个旅游景点之一。
      新建的周南花苑两侧是三房巷集团投资的三溪生态园,总面积达2000亩的生态园种植乔木类、花灌木类、球类、色块类等名贵品种。看着不断长大的树木,村民们高兴地说:“以前没有休闲的地方,现在种上了树,环境变美了,我们多了个休闲的好去处。”
                                                                                      实力村:从4个铁墩头到全国500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靠经济发展。三房巷村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凭着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走上了一条工业富村之路。1962年,三房巷村老支部书记卞兴才从周庄农具厂借回4个铁墩头,利用从上海下放回乡的工人办起了农具维修厂,手工生产螺丝出售。经过10多年的摸索、总结,卞兴才对办厂的门路和市场变化规律逐渐熟悉,经营理念逐渐清晰,发展思路也趋向成熟。1980年,该村贷款80万元办起了江阴县合成纤维厂,当年就获利49万元。以后,又先后建成了江阴县染整厂、江阴县涤纶树脂厂、江阴县化纤布厂和化纤纺织厂,形成了从化纤原料进厂到成品面料出厂的一条龙生产格局,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005年,该村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3亿元,完成开票销售收入138亿元,自营出口3.58亿美元,实现利润5.52亿元,上交利税7.45亿元,人均收入12045元。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三房巷村始终坚持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1986年一次性购进日产洋马联合收割机4台,引进工厂化育秧设备,投资500万元建成饲养肉猪8000头、禽类8万羽的大型畜禽场,投资600万元在村中建成三房巷商厦,投资1600万元在集镇中心建造三房巷宾馆,同年,又建成长500多米的三房巷轻纺街。
      目前,由三房巷农民自己创办的江苏三房巷集团,已拥有大型骨干企业20多家,形成了集纺织、化工、建材、冶金、商贸、服务为一体,工、农、副、商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近90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46亿元,上缴税金2.5亿元,实现自营出口6.5亿美元。
                                                                                               富裕村:从解决温饱到富甲一方
      在三房巷村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村民享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1983年村党支部就提出“一视同仁,集中投入,同步到位,共同受益”的实施方针,当年由村统一规划,由村提供平价建材,再每间补贴500元,为村民兴建二层住宅楼,成为江阴首个楼房化村。1985年采用补贴方式,村统一为各户购买彩电,成为全国农村第一个彩电村。当年又为各户安装电话,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村。1986年为解除村民繁重的田间劳作,购置全套农业机械,三房巷村成为江苏全省第一个农田耕作全过程机械化村。
从1995年起,村里着手构建和完善村民衣食住行医等各项保障体系。1998年村投入260万元,免费为村民接通长江自来水;投入200万元,为村民更新完善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2000年,经村党委、村委研究决定,集团 公司转制为有限公司,按净资产5亿多元配股,将66%股金分配给村民,全村500多位自然人户户持股。每年年终对村民按工资、奖金、股份分红三方面进行分配,加上各项补贴,各户全年所得,最低的也有10万元上下。全村大多数人家拥有中高档轿车。转制后,村里决定对村民实行粮、油、煤气免费供给制,提高村民和职工医疗补贴,提高老年人养老金标准,每人每年分别发放600元至1000元不等。2001年,按当年在册户口,改为每人每年补贴840元口粮款,以保障人人有饭吃。
      2002年三房巷在并入邻近5个村后,村党委、村委经集体研究,实行一村一制、一村一策,新并入的村民在薪酬和福利上与老村民一视同仁。并村后的2年中就安置1680名村民就业,为他们增收2500多万元。并有953户新村民住进新公寓房。新村民与老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农村统筹的大病医疗保险金,由村里统一缴纳;60岁以上的老人按年龄段每人享有600—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近年这一标准翻了一番;自来水已通到家家户户;为实现垃圾袋装化,村里投入80多万元,并添置了11辆垃圾清运车,确保每天早晨将垃圾清运完毕。
                                                                                    文明村:从文盲充斥到普及大学
      三房巷村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口袋”、“脑袋”一起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培训,着力营造精神文明的软硬环境,不断培育文化阵地,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解放前,三房巷村穷人多,文盲也多。经济的大发展急需各种人才,富裕起来的三房巷人崇文重教。从80年代中期开始,村里先后建起了藏书1万多册的图书馆、融江南古典风格及现代化设施为一体的书场和茶楼、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家家有书橱、户户藏书,村里对幼儿入园和小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中学生实行学分分级奖励制,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学年可获近2000元奖励,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每人当年奖励2000元,在校期间每学年再补贴2000元,同时选送部分小学生直接进入重点中学就读。仅用七八年时间,全村考入大中专的就超过了30人。现在,全村不仅普及了高中教育,有8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进入各类院校深造,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学生绝大多都学成回村,活跃在各条战线上。2002年并村后,新并入村的学生立即享受同样待遇。
      在大力培养本村青少年的同时,集团公司致力于招才纳贤,量才录用,制定了“管、养、用、酬”四方面完善政策,用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到2005年,集团有限公司员工中,已拥有大中专毕业生52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52人。外来大中专生中,已有15人进入公司中高层管理层次,另有基层管理人员45人。专业人士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公司内部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大大增添了活力和实力。
        “日出江花红胜火”。踏着和谐的脚步,三房巷村正在向着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全力前进,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新农村建设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