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期●连 载●

罗炳辉在长征路上

作者:

罗炳辉                                                          红九军团司令部在宣威旧址

                                                                                                                占领宣威城
      蒋介石根本没有想到,滇军主力调出,疲于奔命之时,为红军西进云南敞开了一条大道。4月10日以后,红军越过湘黔公路,向西疾进,直插云南。正像国民党追击部队的师长万耀煌自白的那样:“共军转个弯,我们腿跑断。”
      过了虎跳石,部队虎气十足,一跃跨入云南境内。1935年4月 23日,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继续西进,离开频繁战斗了4个多月的贵州境地,于当晚进至云南省东部的平彝县(今富源县)的龙口场宿营。这里距昆明只有180多公里,自然会对国民党的云南省会以极大的威胁。
      进入平彝县以后,道路宽平,从这里向西到沾益、曲靖、马龙、直至昆明,大多是高原之中的平原,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确实四季如春。它和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相比,有显著的不同。罗炳辉对云南民族风俗,专门向侦察连和宣传队作了介绍,告诉他们如何进行宣传、调查等。
      这时军委电令:为了粉碎敌人对我红军的围堵,九军团应向北行动,相机攻占宣威、东川。在东川以西过金沙江,到四川西南部的会理、西昌、石棉一带与主力会合。
      遵照军委的电令,罗炳辉率部由平彝进至沾益,向宣威挺进。进入云南境内,罗炳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想念上了年纪的父亲和亲人,心情很不平静。红九军团的干部,大多知道罗炳辉是云南人,加之他平时同下级关系密切,所以干部们常同他开玩笑。这一天,红九团政委姜启化和三营教导员刘昂对罗炳辉说:“军团长,快打到你老家了,到了你老家,要请我们去做客吧!”罗炳辉操着云南口音笑着对他们说:“是啊,我老家就在彝良,离这儿不远了,可是,同志哥,现在可不行。等到革命胜利了,我请你们到我老家里当上宾,吃我家乡最好吃的东西。”逗得几个人哈哈大笑。
      4月27日,红九军团进至宣威以南的丰坝宿营时,得知驻地不远有一个敌方电话总站,掌握附近各地的军事情况。罗炳辉立即决定,由侦察科长曹达兴率领侦察连,化装成“中央军”,迅速赶到那里。这个电话总站有5个人管理,另有一个班的武装保护。他们对这支“中央军”毫不怀疑,曹达兴便在电话上查问了附近各地、各县的情况,尤其是弄清了板桥、宣威、会泽(东川)一带空虚,短期内敌军正规部队不会开来,为进攻宣威、会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月28日下午,红九军团进占宣威的南面门户——板桥。这里原驻有敌保安团一个中队,听说红军来了,就闻风仓皇逃往宣威。
      板桥是中共云南省工委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地方,这里群众基础较好,加之红九军团作战科长是地道的板桥人,所以红军一到,就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有的老乡说:“可盼到你们啦!”有的老乡不知从哪儿搞来些红纸,做成一杆杆小红旗,高举在空中摇摆,口里不断地喊着:“欢迎红军!欢迎红军!”
      驻地安顿好后,罗炳辉就急忙到军团司令部作战科,满面笑容地对作战科长刘雄武说:“刘科长,到家了,你回去看看吧!”听军团长这么一说,科里的同志才知道刘科长是板桥人。而刘雄武则不好意思地说:“离开家乡10多年了,想不到今天又回到家乡!”
      罗炳辉点点头说:“你的老母亲让地主逼死了,家里还有妻子和孩子嘛,回去看看吧!你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回去代我向亲人们问个好吧!”
      刘科长回到家里,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并向他询问红军的情况,雄武一一作了介绍,谈得十分亲热。他高兴地说:“乡亲们,晚饭后,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罗炳辉军团长,他就是我们云南彝良人。”
      当晚,乡亲们带着食品,随刘雄武来部队驻地慰问红军。罗炳辉带着军团机关的干部到路口迎接。一位老伯拉着罗炳辉的手,笑眯眯地说:“罗军团长,到了这里,就是回到家了。请尝尝我们这里的土特产吧!”
      罗炳辉对乡亲们说:“板桥是刘科长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乡亲们待我们太好了,我代表红九军团的全体同志感谢板桥的父老乡亲!”
      乡亲们都希望红军留下,帮助他们打土豪,闹翻身。罗炳辉进一步向乡亲们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红军经过这里,是北上抗日。说服了乡亲们后又送他们回家。
      据侦察,驻守宣威县城的敌军有滇军的一个团和地方保安队。要进占宣威,必须把敌人击溃。于是,罗炳辉命令主力攻打宣威,留军团直属队和民运队在板桥工作。
      宣威火腿是举世闻名的,不仅产量多,而且味道鲜美。可是许多老百姓几辈人住在这里,天天看见火腿,却没有吃过一片火腿。留在板桥工作的同志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进入了板桥最大的火腿仓库。
      仓库的总管事一见红军进来,知道事情不妙,强装笑脸把一道道仓库门打开,然后讨好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火腿,请大军尽量享用。”执行任务的红军严厉地说:“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都是人民的财产,应该归还人民!”这个总管只好没趣地走开了。
第二天清早,民运队打开仓库,扛着火腿到穷苦的老百姓家里去访问。老乡们见红军亲自送火腿来,感动得流下热泪,纷纷拉着红军诉起苦来。
板桥小学教员徐文烈是共产党员,他带领100多名学生要求参加红军。后经过挑选,留下身体较强,年龄稍大一点的,共76名,都是十五六岁的高年级学生,被编为宣传队;对那些年幼的,劝他们回去继续读书,以后再为国尽力,为民除害。
       驻守宣威的滇军和地方保安队,听到从板桥逃去的保安团报告大批红军到达的消息,恐怕被歼,在县长陈其栋的带领下,当晚夜间悄悄地溜出县城,次日天明,又继续逃跑到离城80余里的宝山躲避。
        4月29日上午,罗炳辉率领的红八团,兵不血刃就顺利地进占了宣威城。军团直属队和红七、红九团也随后于当日下午到达。
       《云南日报》当时对宣威失陷情形这样报道:“(宣威讯)本县县城,有城两重,内为石城,外为土城,高大坚固,修整完好,极易防守,县城有常备团兵一百八十名,有特务队兵三十名,有集合城内训练之保卫队兵六七百名,共约千余之众。以兵力论,亦属不弱,而此次到宣威之赤匪,论其人数,不过四五百人,虽有枪支,而子弹极少,且钝坏不堪使用,乃竟能不鸣一枪,不耗一弹,所过村寨,如入无人之境,兼得长驱直入,不攻而下县城者,县长实不能辞其咎。先是国历四月二十五日晚八时,县署据板桥(距县城三十里)侦察报告,谓赤匪已入板桥村中,但人数未详云云。陈县长得报,即于是夜十二时率常备队保卫队约千余人,枪约五六百支,标杆枪数百支,当晚出城,住距城约五里许之浦家山,赤匪队于次晨拂晓,安然入城,陈县长闻风,复将各队带距城约七八十里之宝山地方暂住。至二十七日,据侦察报告,入城之匪,只二三百人,在城外者,不过百余人,总共约四五百人。二十六日夜即出城。陈县长闻之,乃于二十七日由宝山拔队回城,然是时匪已退至离宣威城约三十里许之马街子矣。二十八日,中央军李师长率大兵到临,民心始稍安定,此其大略情形也。当赤匪入城时,满城人民,关门闭户,大有束手待毙之势。然是有匪满街叫喊,令各人开门做生意,并传锣云我红军如何如何好。不料到十二时许,将县署监卡打开,所有囚犯,一律放出,即开始抢劫,城内富户被抢者,多寡不一,至积谷兵米,亦被赤匪指使一般无赖肩挑背拿一扫而空云。”
       宣威县长陈其栋向云南省政府呈报红九军团入宣威情况:“……查此部匪人系共匪伪九军团罗炳辉部,匪数约四千左右,有大炮两尊、机关枪四十余挺;步枪、手枪共二千余支;人人持有手榴弹;骡马一百余匹,仅三匹骑马,余均供驮运;滑杆七十余架,均抬无线电机、军用电话、渡河桥等军用物品。其率领攻城之伪师长刘雄武及伪中小阶级之张星吉等均系县属住人。此次宣威之不能守,一因其势力雄厚,众寡不敌,再则其中坚分子多系县属住人,地方流痞早被诱惑。大敌骤至,不惟孤立无援,而且环境恶劣,无法固守,此其重因也。”
      红九军团开进宣威城时.群众涌向街头,热烈欢迎。进驻宣威后,经过摸底调查,没收了几家军阀经营的火腿罐头公司和地主的谷仓,并将火腿罐头和谷米分给贫苦群众,群众称赞“红军是劳苦大众的救命恩人”。军团政治部还贴出布告,规定每户大资本家、大地主要缴出银元5000元至7000元。一些小企业主也自动捐献款项。由于大资本家、大地主不敢调皮,上缴款项都有超过,两天之内就筹款3万多元。
      在宣威的第二天,哨兵向军团司令部报告说,敌人一支骡马队路过城郊。罗炳辉立即命令红七团一营去收拾骡马队。不到半个小时,红七团一营的指战员就押着几个俘虏,牵着120多匹骡马回来了。通过检查,原来骡马驮的是一大批银元和军用物资,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罗炳辉立即指示供给部,给每个指战员发两块银元零用,并抽出一部分马匹给伤病员骑。
      其间,红九军团还在县城开展了“扩红”宣传,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在板桥参加红军的学生,成了“红小鬼”,也上街宣传,并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许多青年农民看到这么多学生当了红军,也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九军团在县城停留两天的时间里,就增加了新生力量近400名。
      1935年4月30日,接到军委电令:九军团应迅速离开宣威,准备渡过金沙江;如时间允许,可相机袭占东川(今会泽)。
      罗炳辉遵照军委的电令,率红九军团于5月1日率部离开宣威,向会泽前进。
      红九军团在宣威住了两天,作了一番休整,第三天又要出发了。部队怕惊动老乡,天还不亮就开始出发。可是,红九军团走出城时,许多老乡早已站在山路两旁等着红军了。有的老乡拉着红军的手不让走;有的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经过宣传解释,乡亲们明确了红军的任务后,才依依不舍地说:“好,你们去吧,去把敌人消灭了,让全国的穷人都翻身过好日子。”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拉着侦察科长曹达兴的手,感激地说:“我的儿子长得和你一样,他也在红军里。”她用枯瘦如柴的手,伸进衣袋里,掏出一双草鞋,递给曹达兴同志,说:“孩子,拿去吧,穿着它好追杀敌人!”曹达兴接过大妈送的草鞋,激动地说:“我记住你的话,一定和大家一道狠狠地打击敌人。”是呀,在江西的一个小镇里,曹达兴也有一位年老的母亲。母亲领着他在贫困中讨吃求生,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参加了红军……两个母亲多么相似啊!曹达兴同志后来在过了草地到达甘肃省成县的大川坝战斗中牺牲了。战友们为失去一个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好同志而难过。如果两个母亲知道她们失去了一个好儿子,不知要悲痛到何等地步……(未完待续)(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罗炳辉传》)

 

上一篇:“海东青”坚守栲栳头下一篇:长征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