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5周年●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作者:易化




65年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前后,在长江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

1948年,战略决战的炮声震撼着中国大地,引起了一切关心中国政局的人们的关注。出钱出枪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美国政府发出了哀叹:“我们非常不愿意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民党现政府的早日崩溃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在1948年12月初,一些英国工党国会议员预料到共产党的政府将在中国建立,呼吁英国政府对共产党管辖下的地区给予承认。英国政府向国民党政府打了“招呼”:由于金融和经济处境,使得英国不能对中国采取任何具体行动。英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同中国新政权尽快建立某种联系。为此,当1949年2月南京国民党政府移往广州时,英国指示驻华大使及多数使馆人员留在即将解放的南京,为其对华政策留下回旋余地。

1949年初,随着淮海战场炮声的沉寂,蒋军精锐部队50多万人被歼,人民解放军挺进长江边,昂首的大炮直指南京城。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政府要员东奔西散。打着“护侨”旗号,实为国民党政权壮胆、助威的美国、法国等国军舰,眼看大势已去,悄悄地驶出中国领水。唯独有“日不落帝国”虚荣心和自傲感的英国皇家海军,还让军舰泊于朝不保夕的南京城畔的江中。殖民主义的恶习使有些人忘记了早在1943年,英国政府就“放弃关于其军舰驶入中华民国领水之一切现行条约权利”,也忽视了中国即将发生历史大变动的现实,终于酿成了一次武装冲突。

1949年4月20日,江北人民解放军已进入渡江前的临战状态。当观察哨的望远镜不停地扫视着雾气未散的江面时,突然发现了飘着“米字旗”的“紫石英”号军舰,正在阴沉沉的长江中游弋。一艘外国军舰突然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将出击的方向上,引起了前线司令部指挥员的警觉:究竟要干什么?“发炮以示警告,让他离开!”上午9时许,发射的警告炮弹并未使之退却,相反,英舰继续溯江而上,舰炮齐向北岸猛射,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英舰中弹,悬出了白旗并慢慢驶向南岸。下午1时半,另一艘英舰“伴侣”号从上游顺流疾驶而来增援,炮战再起,英舰中弹后被迫回头。“紫石英”号停靠在国民党军炮兵阵地附近,这正是人民解放军将要实施步兵登陆的地段。敏感的时刻和关键的地点,迫使北岸炮兵再次“发言”,“紫石英”号被迫随江潮缓缓移向镇江附近江面。

“紫石英”号、“伴侣”号相继受创,使英国远东舰队司令布朗海军上将感到有失皇家海军的尊严和威风,于是副司令梅登中将立即乘旗舰“伦敦”号,率领驱逐舰“黑天鹅”号全速从长江口沿长江而上,舰上巨炮一齐朝向北岸。北岸人民解放军哨兵发现敌情,“先礼后兵”,发炮示警。英舰自恃装甲厚、炮口粗和训练有素,便发炮猛轰人民解放军陆上炮兵阵地。这是在48小时内的第三次交火。霎时英国军舰纷纷中弹,冒出阵阵浓烟。直至此时,梅登将军才慌忙下令撤离。对此,上海《字林西报》作了如下报道:在三次炮战中,英方伤亡人数为94人,其中“紫石英”号死17人,伤20人;“伴侣”号死10人,伤12人;“伦敦”号死15人,伤13人;“黑天鹅”号伤7人。以后,英国海军公报称另有103名官兵“失踪”。
即将奉命南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两天内与4艘英舰三次炮战,亦伤亡252人,实为始所未料。这是否是英舰与依长江天险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军有某种“默契”和“配合”?人们难以置信这仅仅是偶发事件。

“紫石英”号事件并没影响人民解放军原定的战略部署。4月21日,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500余公里的江面上,百万雄师扬帆强渡,一举摧毁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4月23日攻克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没。

“紫石英”号事件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成为新闻媒介评论的焦点。扬子江炮声更是震动了伦敦,在英国政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国会,唇枪舌剑历时多天。4月26日,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发言中竟把解放军的反击说成是“暴行”,要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海上去……实行武力报复”。这是露骨的军事恫吓。艾德礼首相宣称“英国航空母舰有合法权益在长江执行和平使命,因为它们得到国民政府的许可”,甚至造出了没有人能相信的谣言:“人民解放军准备让英船紫石英号开往南京,但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该舰要协助人民解放军渡江。”国防大臣亚历山大硬说把英舰留在南京地区有利于供应、无线电通讯和护侨……辩论超出了这件事的范围,涉及到英国对华政策。一些议员指出,派航空母舰“报复”是无稽之谈。议员维也特说:“空中掩护是荒谬的”,这种办法今天已行不通了,“过去由于中国缺乏团结,而我们又有武器上的优势,一艘军舰就能在不小的地区内把中国人吓得手足无措了。但现在不可能再这样做了”。反对党领袖麦克米伦在发言中告诫他的同事:“炮舰”观念似乎太过时了,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利已为1943年的条约所废除。一些议员还抱怨政府不应在这个时候仍把军舰留在长江里。一位议员指责政府在几个月前把好几艘军舰送给国民党政府,让后者用于打内战。他还追溯历史:100多年来,英国军舰常常卷入中国事件中,在中国领水内同中国人作战,到处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恨。他认为,在长江巨大军事行动前几小时,政府批准两艘军舰在长江内行驶,“显然是容易激起待命渡江的共军愤怒的”。针对有人把“紫石英”号事件归咎于人民解放军,有位议员提出了这样的责问:“假如一艘亲希特勒的国家的战舰,在盟军预定进行登陆作战的那一天驶入英吉利海峡,我们难道不应该把它打得粉碎吗?”辩论的情况表明,多数议员抨击政府缺乏远见,认为英舰实无必要冒介入中国内战之险而在长江中航行。

194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将军发表声明,斥责英国一些领导人的种种奇谈怪论和离奇谎言,强调长江是中国内河,英国军舰无权进入。声明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这份由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声明,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前夕,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威胁,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严正立场,清楚地指明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人民政府“愿意保护从事正常业务的在华外国侨民”,“愿意考虑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把它在中国的武装力量撤回去”。声明不仅就“紫石英”号事件表达了中国方面的原则立场和严正态度,而且提出了新中国同外国建交的政策方针。

中英就“紫石英”号事件进行了交涉。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前线司令部代表和“紫石英”号舰长接触,中方要求英方首先要承认侵犯中国内河和我军阵地的错误,道歉并赔偿损失,然后再讨论英舰驶离问题。焦点是英方必须认错和道歉。英方回避应履行的认错、道歉和赔偿的责任,只是要求讨论英舰“安全”驶离长江的问题。根据当时国内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国方面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处于主动地位,国际舆论也有利于中方的情况,中方代表表示,如果英方承认未得我军许可闯入我内河和战区的基本错误,我方将允许“紫石英”号驶离,道歉和赔偿可放在以后继续谈判,中方灵活态度显示了解决问题的诚意。但英方坚持所谓对事件要“互表遗憾”,“分感遗憾”,诱骗中方承担责任,以逃避其应负的责任,它只承认“英国皇家海军军舰未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意而进入其前线地带”,“以致引起误会”。英国一面与中方周旋,一面策划“紫石英”号潜逃,行踪诡秘的英国军舰不时在长江口外游弋。

7月30日晚9时,“江陵解放”号客轮满载旅客沿江东下。正在瞭望的“紫石英”号的水兵立即冲进舰长室报告:“一艘中国客轮正向我舰方向驶来!”这正是潜逃的机会,舰长顿时松开已紧锁100天的眉梢,即下达了“起锚”的命令,欲把中国客轮当屏障,乘机开舰潜逃。当人民解放军发炮警告时,英舰则边打边走,在弹雨纷飞中赶上了“江陵解放”号,强行依客轮左侧驶行。客轮顿时陷入炮火交织之中,不幸误中炮弹,起火下沉,旅客伤亡惨重。31日凌晨,身受重伤的英舰利用台风侵袭、潮水猛涨之机,仓惶出逃,途中又撞沉一艘中国渡船。这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在中国欠下的最后一笔血债。随着“紫石英”号吐出的黑烟和被折断的桅杆渐渐地消失在海天之际,英国殖民势力最终退出了中国大陆。

“紫石英”号事件是新中国诞生前夕,发生在中、英之间的重大事件,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由于一百多年来英国奉行的对华政策,以及某些人承袭旧的观念和殖民主义的恶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使冲突的发生又带有其必然性。不打不相识。“紫石英”号事件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力量,促使某些英国人头脑中的“炮舰观念”逐渐幻灭。英国倘不改弦更张,在中国已无路可通。

两个月后,毛泽东主席在礼炮声中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到100天,英国宣布外交上承认新中国,成为西方主要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