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期●博 览●

历届世博会上中国获奖知多少?

作者:向明生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至今,历经158年,举世期盼的第41届世博会将于今年5月在上海开幕。中国与世博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首届伦敦世博会开始,中国都有商品参展,在历届世博会多次获得金银大奖。
  “荣记湖丝”首获金奖
  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上,来自上海商人徐荣村以自己经营的12包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加伦敦世博会。最初,由于“荣记湖丝”包装太粗陋,刚开始在世博会上并未受到重视包装的西人青睐。所幸徐荣村选送的湖丝乃丝中精品,又好在展览时间长达数月,再打开包检验,丝的光质亮丽,轻淡柔美,经行家评审,终于质压群芳,独得金、银大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和奖状。有着强烈商标意识的徐荣村知道,伦敦世博会的成功意味着自己迎来了更多的商机,他请来画匠将奖状上的“翼飞美人”图案描摹下来,作为以后荣记产品的商标,并为之广泛宣传。从此,荣记商品在中外市场上大为畅销。
  在这次世博会上,由三个英国参展商提供的中国的漆器、扇子也大放光彩。伦敦威廉·克罗兄弟出版社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1951年,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中写道:“中国产的漆器价格昂贵,制作工艺复杂,需要18-20层的涂抹、固定和擦亮步骤。这些漆器使用的清漆纯度亮度很高,装饰精巧考究,手工式的加工工艺令人叫绝,一座折叠屏风尤其精美。”
  在扇子制作方面,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扇子生产业。在漆面扇领域,中国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最好的产地,在木制、骨制扇子以及象牙、珍珠的雕刻和钻孔技术上中国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这些展品无疑是最早在世博会出现的中国工艺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某些元素。
  大放光彩的中国刺绣艺术
  在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上以沈寿所绣的《耶稣像》最为轰动,受到各界广泛的好评,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其售价高达13000美元。绣品《耶稣像》纵54.8厘米,横39.4厘米,嵌装在内框呈椭圆形的红木镜架内,其画面内容来源于基督教《圣经·新约》中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对于这样一幅复杂的画面,沈寿却绣制得十分得心应手,色彩配搭有如敷彩,将人物真切、生动、感人的神韵,表达得惟妙惟肖,艺术造诣炉火纯青,完满地达到了沈寿所说“若镜摄之像,则肖神尤宜注意”的境界。沈寿还巧妙地用四五种绣线的色彩,大胆地将创造的旋针,加入到传统刺绣针法之中,绣出繁而不乱的耶稣的发须,形象地表现了头发、胡须的质感和卷曲之势,形成立体美感。她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
  在世博会上除沈寿刺的《耶稣像》大放异彩外,其它的中国名绣也有佳作问世。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中国湖南湘绣名家杨佩珍刺绣的一幅罗斯福总统24寸半身肖像轰动了整个世博会。在这幅作品中,罗斯福神态端庄、潇洒。刺绣针法全部采用湘绣传统直掺针、齐针、平针绣制。直掺针法要求绣线绝对垂直,不能稍有歪斜。罗斯福眼角的鱼尾纹是水平横线,刺绣时用直掺针一点点连接,每点仅两三根丝粗,直径约0.1毫米,细如微芒。背景浅绿色底上用蓝丝线薄薄蒙绣,形成朦胧变化的色彩感。绣品每一针的落点都巧妙地深藏在前一丝中间,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绣像配以雕刻紫檀木镜框,框边雕有五龙戏珠的浮雕,龙眼和龙珠内装有灯泡,通电后,镜框与画像互相映射,熠熠生光,把本属平面的半身绣像,辉映成半身巨像,卓然生辉。该绣品一举获得这届博览会金奖。
  博览会结束后,曾任驻纽约总领事的张祥麟以中国代表团总代表名义,将大幅湘绣《罗斯福总统》像赠送给罗斯福,总统夫妇表示感谢,并回赠以自己的签名大照片。罗斯福本人又奖给锦华丽湘绣庄6000美元。这件展品为湘绣赢得“誉满全球”的盛赞。
  酒香瓢溢世博会——东方酿造技术精良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对酒多有褒扬,多少千古佳句都透着酒香,中华传统酿造工艺精良,滋养着美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作为中国参展世博会的重要展品,让世界对中国的传统酿造技术有所了解。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现场,用土陶罐盛装的参展品茅台酒无人问津。博览会即将结束,赴会的一位中国代表心生一计,佯装失手,摔坏了一罐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经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于是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
  如今,茅台酒已成为中国顶尖国酒,其独特的酿造工艺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除了茅台酒之外,山东张裕公司酿制的“可雅白兰地”葡萄酒,沪州老窖大曲酒、五粮液白酒、汾酒、西凤酒、绍兴老酒、南通颐生酒等也分别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1900年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15年,山东张裕酿酒公司生产的“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酒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会上,起初不为人认可。面对冷冷清清的展台,该公司负责人张弼士决定主动出击。他拿起一瓶可雅白兰地向法国人莫纳走去。莫纳出生于酿酒世家,当时,法国葡萄酒处于誉满全球的年代,有谁会去注意一瓶来自东方的名不见经传的葡萄酒?张弼士为莫纳斟上了一杯可雅白兰地,这位法国品酒师晃荡了杯中的酒,酒色金黄透明,酒质醇厚,抿上一口顿感满口幽香。莫纳惊讶之余赶忙询问酒的产地,张弼士悠然一笑,吐出四字“中国烟台”。顿时,中国“可雅白兰地”在整个会场上传开,人们争相前来品尝。经专家评审,荣获金奖。后来,张裕公司所在地烟台也被国际葡萄酒局授予“国际葡萄及葡萄酒城”称号。
  张裕葡萄酒为何这样走红?早在1890年,张弼士在印尼雅加达出席法国领事举行的一次宴会时,听到法国领事说,如果用山东烟台产的葡萄酿酒,酒味一定香醇,不亚于法国白兰地。两年后,他赴烟台考察,投资300多万两白银,购地千亩,引进欧美葡萄良种进行栽植,同时,进口法国最先进酿酒设备,高薪聘请法、意、德、奥等国酿酒专家,生产出红、白葡萄酒近20个品种,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如今,张裕在全国已拥有25万亩葡萄种植基地,除烟台外,在新疆、宁夏、陕西、辽宁及北京也有葡萄种植,凭借先进的原料基地管理模式,生产出与国际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
  景泰蓝不能失传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北京手工艺品。掐丝珐琅原本是一舶来品,其工艺在14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它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得名“景泰蓝”。1904年,北京“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惊现圣路易斯世博会,其高贵华美的品质征服了参观者和挑剔的评委,获一等奖。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景泰蓝展品再次获得金奖。自此,北京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客商纷纷前来订购。
  清末民初老天利、德昌号等商号的景德镇作品依然是藏家竞价的焦点。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这些商号命运戛然而止。1949年,规模较大的商号已经关闭,北京还剩下中小型的作坊200余家,沿袭着一家一户的作坊生产方式,生产质量极不稳定。
  1951年,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艺公司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当时,刚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钱美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也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
  林徽因推荐钱美华到当时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
  在沈从文的帮助下,钱美华得以临摹许多当时并不对公众开放的故宫馆藏,使她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现在的景泰蓝工艺,不仅不落后于明清鼎盛时期,反而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其用色和设计得到极大发展,能够创作出许多明清时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2006年,景泰蓝工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在历届世博会参展的展品中,除了上述获奖展品外,还有江西浮梁功夫红茶、江西遂川狗牯脑茶、上海汪裕泰红茶、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湖南菊花石、北京鼻烟壶、胡开文地球墨、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江苏常州的梳篦、重庆佛手牌味精、浙江张小泉的刀剪、福州“杨常利”油纸伞等,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得金银大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的展品——郑和宝船模型。这座“宝船”由徐滨杰制作,是一重达800公斤的菊花石雕座屏。此块菊花石完全是天然形成,可谓稀世珍品,轰动当届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