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期●缅怀篇●
牢记叔叔朱人俊言传身教
作者:朱佛慈
朱人俊叔叔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那严肃而又慈祥的目光,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带有浓重浦东乡音的教诲,常常萦回在我的耳际。回想和叔叔生活、接触几十年的点点滴滴,内心更充满了对叔叔的无限敬爱和怀念。
记得1949年7月,我离开家乡南汇,随祖母来到刚解放的杭州,与叔叔一起生活,那年我16岁。当时叔叔任浙江省交通管理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按照规定,他可以吃小灶,但他天天领着我们到大灶食堂就餐,与大家一样排队买饭买菜。我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笑着对我说:“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省时省事省麻烦,可腾出时间看书、学习、想工作;二是可以了解情况,不脱离群众;三是可以边吃边谈,听一些汇报,安排一些工作。你不是经常看到我跟黄秘书、刘科长等交谈吗?”听了叔叔一番话,当时16岁的我,虽然还不能从理性上认识革命队伍中的集体生活,对培养阶级感情,密切群众关系,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培养同生死共患难的信念,有着重大的作用,也觉得叔叔讲的挺有道理,学会每天乐呵呵地到大食堂吃饭,逐步习惯了集体生活。
吃的方面是这样,穿的方面也是一样。1950年,叔叔担任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当时实行供给制,有关部门按规定给他配发了质地较好的呢子衣服,但我总不见他穿,平时还是穿着那套灰色的布制服参加会议接待宾客。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穿呢制服?他说:“穿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行,穿得太特殊了,反而浑身难受,拘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老百姓生活还很困难,干部穿得太好,会脱离群众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40多年后的1992年,他仍然如此。当叔叔病危时,我去看他,见到他脚上穿的袜子,还是我 1985年在南汇给他买的。
在行的方面,我记得,当时他每天上班,一般都不用小车,除了外出办事或参加会议。他的身体不好,有风湿性心脏病,从我们的居住地东坡路到解放路交通厅,大约有一公里,他经常以步代车。我心痛他身体,就问他干吗要这样?他诚恳地告诉我:“走走路对身体有好处,再说现在国家汽油很紧张,要尽量节约点滴汽油。”
叔叔对规定内的待遇是这样,对规定外的一些事情,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记得有一次单位里有人送来一筐杨梅,祖母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收下了。叔叔下班回家,问起杨梅来历,祖母如实相告。叔叔早年丧父,寡母抚养维艰,上大学,留学日本,都是祖母筹措资金;抗战期间叔叔参加革命搞地下工作,组建抗日武装要经费,祖母义无反顾,变卖家产倾力相助。因而叔叔历来尊重母亲,从无疾言厉色。这次叔叔一听是职工送礼,立刻严肃地说:“妈,你当时为什么不让他拿回去?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明确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怎么可以收群众的东西呢?“一席话说得祖母面红耳赤,赶忙找人把这筐杨梅送还那位职工。事后祖母对我说:“你叔叔说得对,共产党的官不能占群众一分一厘的便宜,是奶奶老糊涂了。”
这些事如今看来微不足道,但那时的干部就是这样做的。在解放初期,百业待举,老百姓正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上,看出了共产党的大作为,了解到共产党的干部的确和国民党不一样。共产党的确是真心为民为国谋利益,共产党的干部无私无畏,克己奉公,以德服人,坚定了人民群众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形成了新中国初期那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在叔叔这里,我确实感觉到了共产党带来的新风气,我感到国家和自己从此充满了希望,于是毅然报考军校,走上了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