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期●缅怀篇●

缅怀《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同志

作者:李治亭




  2008年8月24日,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魏巍同志与世长辞了,享年88岁。我作为他57年的新闻同行、战友,悲痛万分。往事历历,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每当看到中学教科书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我便思绪万千,心潮激荡。
  1951年,我与魏巍一同在朝鲜战地。我任志愿军二十六军《战旗报》总编辑,刚24岁。魏巍作为总政治部派往朝鲜前线部队文化工作者,来到二十六军采访战地英雄事迹。他30岁,是一位才华出众,著名的新闻记者。
  1951年 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毛泽东主席批示“印发全军”。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慰问“最可爱的人”信件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传遍朝鲜战地,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播及世界。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怎样酝酿产生的?
  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亲自到朝鲜前线许多部队采访。他穿过战地火线,迎着敌机轰炸扫射,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我所在的二十六军军部机关。他个别访问,阅读《战旗报》,翻阅战地传单,开座谈会。
  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太多了、太感人了。如何表达?从何写起?开始他采集了20多个战例,后来压缩到5个,再后来又删掉两个,精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说明本质的范例。
  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的人也许还记得,其中有两段战斗和救人的描述:
  “这个连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呀!满屋子黑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睛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只是在地上乱摸,才摸着了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乱蹬着,哇哇地哭。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上边引用文章中的两段话,就是在朝鲜战地美机疯狂扫射中,我和魏巍在防空洞座谈会上,志愿军两个基层干部含着眼泪讲述的故事。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这篇通讯的形成,是志愿军战士崇高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魏巍思想感情潮水的积淀,它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人,更懂得友谊的珍贵。
  1961年7月,时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的魏巍到青岛,我们在青岛金口路部队招待所一起写作一个多月,当时他正在写曾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东方》。当时,彭德怀已经受到批判,但他毫不顾忌,书中表达着对彭老总的敬慕之情。我当时是济南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室副主任,为《八一杂志》写了一篇《继承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一致优良传统》的长篇论文。写作过程中,魏巍提供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和建议。后来他将获奖的巨著《东方》寄给我,同时寄来的还有他的散文集《春天的漫笔》并签了他的名字,成为我永久的纪念。
  上世纪70年代,我任济南军区《前卫报》社长期间,他作为《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多次到军区文化部来指导工作,我们在招待所畅叙友情。他陆续出版的写抗日战争著作《火凤凰》、写长征的著作《地球的红飘带》,都及时寄给我并谦虚地请我指正。
  2002年我撰著的《烽火人生》一书出版之前,我请魏巍题词。他欣然答应,题词是:“人民养育了战士,烈火锻炼了纯钢。”这个题词,也是魏巍同志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
  魏巍同志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17岁的他踏着风雪来到了延安抗大。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开始了一个革命战士兼诗人的军旅生涯。我看过他早期的散文集《春天的漫笔》,特别是他写红军长征《地球的红飘带》的力作。聂荣臻元帅在该书《序记》中讲:“我从《当代长篇小说》杂志上看到了魏巍同志的新作《地球的红飘带》,兴奋不已,接连十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这篇著作是用文学语言叙述长征的第一部长篇巨著,写得真实、生动、有味道,寓意深刻,催人奋进……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就认识魏巍同志,他有文学天赋,又经过革命战争锻炼,是位难得的人才……”魏巍同志在抗日战争中长期在聂元帅领导下做宣传工作,他们之间有着深厚感情。聂帅对魏巍这一褒奖,是最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