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期●历史研究●
“小三线”建设始末
作者:高梁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国际敌对势力四面包围和封锁之中,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应对敌对势力随时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地做出了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的决策。
一
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后,毛主席指示:要准备打仗。打仗,还是寄希望搞步兵。以大区或省为单位搞点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争有根据地。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机枪、迫击炮、炸药。有事不能靠中央、中央军委,各省自己管自己,那时中央顾不了。有人说搞了敌人不来用不上不是浪费?那不对,一定要搞,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敌人不来也不是浪费。各大区、各省要做出计划。国家的军工厂要帮助地方搞点技术、搞点技术工人,搞点设备,组建省的兵工厂。
这年8月,中央书记处讨论研究内地建设问题时,毛主席又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现在再不建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下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
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保证,并确定三线的建设工作由周恩来总理、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具体领导。
当月,国务院国防工办,召开了国防工业会议。会议一致认为:建设地方军工厂是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必须说办就办,越快越好,争取在战争爆发以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周恩来、罗瑞卿领导下,国务院国防工办将各地区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的初步设想很快加以综合平衡,并提出了一个规划草案,于同年9月21日向毛泽东、中共中央并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建设地方兵工厂的报告》,就规划的产品品种、建设规模生产建设原则,建设步骤等,做了详细的说明。
同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并指出:“建设地方军工厂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为了供应地方武装的需要,而且也要解决轻武器、弹药的地区成套和合理布局问题。实现这个部署可以分几步走。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抢时间,要把第一步规划在三年内实现。因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紧密配合、大力协同,分秒必争,把这件事办快、办好,千万不要拖拖沓沓,贻误时机。”
毛主席在批转广东省委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广东省是行动起来了,请总理约罗(瑞卿)和邓(小平)、彭(真)一起谈一下,是否可以将此报告转发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合乎他们具体情况的报告。无非是增加一批建设费,全国大约15亿左右,分两三年支付,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
第三天,周恩来、罗瑞卿就召集有关领导讨论了广东省委的请示报告及毛主席对这一报告的批示;第七天便将讨论结果报毛主席和党中央。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设地方军工厂的指示和周恩来、罗瑞卿向中共中央报告的精神,国务院国防工办于同年12年在北京召开了各中央局、大军区、各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军工的负责同志参加的小三线建设计划会议,研究落实地方军工建设的有关问题;审查和制订了1965年地方军工厂的基本建设计划、军品试制和生产计划草案。
地方军工厂是地方军事工业,是省区市领导管理的地方国营企业,是兵器工业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生产团以下的轻型武器和弹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下,各地、各系统自上而下地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机构,按“靠山、分散、隐蔽”六字方针和“小、专、新、协”的原则,迅速展开对三线的规划、选点定厂以及工厂设计、施工建设等工作。
各单位都选派最优秀的职工、干部和技术人员前往三线,人人都把参加三线建设作为加强战备、巩固国防的最光荣任务来完成。
二
小三线建设到1985年末,共建立企事业单位229个,职工总数达25.65万人,建筑总面积137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为31.5亿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17.2亿元。
21年来,生产主要军品104种,其中荣获国家金质奖1种、银质奖1种、部优质产品奖14种。此外,还生产民品,主要有:电子设备、纺织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化工产品等,共14大类156种,其中2种荣获国家银质奖,14种获部优质产品奖。
21年来,国家对小三线累计总投资29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5.9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54%。28个省市区的小三线,有11个全部或基本收回国家的总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军工厂生产的外贸产品达34种,累计创汇10亿余美元,为国防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作出很大贡献。
三
国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增强国家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地方军工的建设、发展和变化,同国家的国防工业一样,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的。小三线在其21年艰苦历程中,由于缺乏山区建设经验,也有过失误和挫折。
全国地方军工,是在紧急战备情况下建设起来的,它既是成功的战略动员,也是军工生产的新发展。数十万军工队伍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得到了磨砺,熟悉和掌握了在战时体制下快速扩大轻武器生产能力的整套措施和办法,为一旦发生战争时,能够迅速扩大兵器生产能力积累了富贵经验。地方军工建设不仅改善了兵器工业生产布局,而且还为发展地方工业,改变内地、边远地区贫困面貌创造了一定条件。
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在三线建设地方军事工业的战备部署,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