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期●老战士专访●

姜堰有个“五老编辑部”

作者:钱宏斌


  
  江苏姜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人称“五老编辑部”,从2005年开始,老人们四处奔波,搜集革命历史资料,先后组织编写了《陈毅在姜堰》等5本书籍,近100万字,展示了三水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年迈的他们还带着这些书,深入社区学校,宣讲革命故事。
  在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他们。
  
  姜堰市老干部大学办公楼,一楼最东边一间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门口挂着“姜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标牌。
  62岁的朱书忠是五老中年纪最轻的(原在政协从事文史资料工作),每次编书,都是他主笔。其他四人负责搜集资料,校对勘误等。
  朱书忠拿出厚厚一沓书稿,欣慰地说:“经过大家半年多努力,研究会组织编写的第五本书——《水乡儿女》已基本定稿,很快就要付梓了。”《水乡儿女》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抗日烽火”,中篇“解放战争”,下篇为“人物特写”。全书侧重记述了里下河地区人民在长达20余年的革命斗争中的英勇事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里下河水乡开展的革命活动。年已85岁的宋春霞说:“我们有过战争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趁我们还有精力,记下这段历史,传给后人。”
  
  1940年9月14日,陈毅率新四军进驻姜堰。宋春霞觉得,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搜集整理革命资料应从陈毅在姜堰开始。
  2005年春节后一上班,“五老编辑部”里就忙开了。宋春霞和周良口述当年的亲身经历,朱书忠记录整理,罗志平校改初稿。陈长龙负责寻找新四军老同志和目击者。有的情节不清楚,他们就去史志档案办、图书馆查找资料,常常到了图书馆下班时间,工作人员催好几遍,他们才离开。
  姜堰史志档案办副主任葛旭东说,一天,早过了下班时间,朱书忠仍忙着抄资料,他竟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起来:“1940年9月13日傍晚,一代儒帅猛将陈毅发起了姜堰战斗。那一刻,陈毅轻蔑地笑道:‘你韩德勤狠!好啊!你龟儿子断我的粮道,老子就断你的生路!’他随即命令部队:把姜堰给我拿下。”
  宋春霞回忆说,那天上午,新四军进了城,陈毅一路东行,来到岱岳寺小学下了马。姜堰进步人士在岱岳寺小学开了欢迎会。陈毅即席发言说:“姜堰父老受惊了。我们这次来姜堰是被国民党逼来的,国民党逼我们上梁山,我们不得已才打姜堰。”会议结束,陈毅下榻在南街紫藤花架一户农民家里。
  为了这个细节,朱书忠多次到实地考察,走访知情老同志鲍继愚。鲍继愚说,紫藤花架这户人家十分热情,陈毅到来之前就铺好床铺,洗脸洗脚的水都烧好了,桌上摆着刚从地里扒来的山芋、花生。当天下午,地方各界在尼姑塔场上召开群众欢迎大会,街上热闹非凡,新四军战士扭起秧歌,由4人吹着口琴引导前进。
  初稿出来后,编辑部五位老人带着初稿拜访了曾经跟随陈毅战斗的惠浴宇、管文蔚的家人和当时参加抗日的戴为然、彭冲等老同志,请他们审阅。
  《陈毅在姜堰》一书,还收集了惠浴宇、管文蔚、戴为然的题词,陈毅元帅长子陈昊苏为该书题词:“正义之师高歌猛进,光荣序曲,人民必胜。”
  2006年7月10日,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审读《陈毅在姜堰》一书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图文并茂,史料真实,堪称是难得的爱国主义普及读物。
  
  姜堰古称三水,早在1927年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宋春霞说,他们走村下乡搜集陈毅在姜堰的史料时,时常听到乡亲们述说地方革命烈士的英勇故事。不少同志就是他当年的战友,大家仔细回忆,当年一个个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又逐渐浮现在人们眼前。几经商议,他们计划出版《三水英烈》一书。
  1942年2月,19岁的宋春霞被党组织任命为秘密交通站站长,当年8月,经泰县姜南区委书记孟起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想到孟起安,我就要流眼泪。”在回忆孟起安烈士的过程,宋春霞不时擦着眼泪。1947年春的一天夜里,孟起安不幸被捕。他的二姐想起有个本家哥哥在扬中县当县长,便冒险赶到扬中求情。本家县长说:“只要起安肯自首,我可以写信给泰县县长丁作彬,叫他改判。不过,你先回去问问起安,有无诚意?”二姐火速赶回老家见弟弟。谁知,孟起安大光其火:“谁叫你求他的?!‘南风转北风’,我就对不起共产党。”
  1947年4月28日,孟起安被敌人用铁丝穿着手心、鼻子和耳朵,绑在姜堰东场电线杆上,浑身鲜血淋漓,被敌人用刀戳死。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孟起安仍昂首高呼:“共产党万岁!”
  宋春霞口述,朱书忠记录,半天下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两人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下午2点,忘了吃饭。双方子女找来,只好给他们叫快餐。到了晚上七八点钟,两人还未回家,双方家人再次赶来,发现两份快餐还原封不动摆在桌上。
  说到战友林兴海,宋春霞最激动,生怕朱书忠写得不详细:“当时,林兴海是姜南区游击连连长,我是政委。1947年8月,林兴海在打下周家园据点后,奉命阻击进行反扑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时不幸负伤,牺牲前,林兴海掏出仅有的两块钱,请通信员代交党费,时年28岁。”
  
  2007年6月,朱书忠、罗志平去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的《大江南北》杂志社开会,在杂志社副主编郑秀章建议下,他们决定出一本《红十四军》。
  朱书忠动笔时,把自己关进姜堰图书馆一间藏书室,奋笔疾书。他说,光编目录就花了3个月,开始编成48章,后精编成45章。夜里睡不着,经常半夜三更爬起来写。例如第22章标题“好小子单枪打天下,傻大个双刀下边城”,凌晨3时许想出这两句,担心一觉醒来忘掉,立即爬起来写下。朱书忠每天写4000字到6000字,有几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喊了几回见没反应,以为他回家了就关门下班。妻子来送中饭,在门口大叫,他也全然不知。朱书忠说,从1928年到1930年,活动在苏中通如海泰地区的红十四军,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打破敌人多次“进剿”,壮大了自己,巩固发展了苏区……《红十四军》作了详细记载,再现了红十四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动人场景。一些幸存的红十四军老战士读了此书,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
  2008年,为了纪念姜堰解放60周年,宋春霞、周良又提议策划出版了《黎明前的决战》一书。全书约20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记述三年解放战争中姜堰(泰县)地区“清剿”和反“清剿”,“扫荡”和反“扫荡”,以及两打姜堰的英勇斗争。下篇辑录了李维、蒋阶平、宋春霞、王仲伦、王炎等革命老前辈20篇回忆录。
  
  五本书,近100万字。“五老编辑部”的老人们呕心沥血,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走。不管出哪本书,朱书忠执笔整理,罗志平、陈长龙负责校对草稿,然后再读给宋春霞、周良两位老人听;样稿出来后送给幸存的老战士审阅,确保书中细节准确无误。
  宋春霞说,出书不是目的,主要是宣传革命历史,宣传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2005年,研究会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团,宋春霞担任团长,周良担任政委,朱积光、马进、杨世芳、洪惟泰等老同志为成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姜堰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同志带着出版的书和自己写的讲稿,到全市各大中小学、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义务宣讲,每人平均讲了20多场。每次宣讲,老同志们都认真备课。他们的宣讲稿《苏中女杰高凤英》、《难忘的1947》、《三打张甸》等45篇文稿还被全国报纸杂志选登。
  老人们给自己订了制度:城区演讲,自掏腰包坐三轮车前去;宣讲结束,不拿钱,不吃饭,不要送;下乡宣讲,单位可派车来接,吃饭从简。
  83岁的周良,1947年在莱芜战役中胸部、腿部受伤,至今逢到阴雨天仍隐隐作痛。可他下乡采写史料,去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办公室上班,从来风雨无阻。每次上班,他步行近2公里,从不迟到。“那么多烈士走了,我们这些幸存者有必要记录那段历史,将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留传后人。”
  “十一”前夕,宋春霞先后到溱潼、蒋垛、科技局等10多家单位宣讲,每次演讲结束,对方都给“红包”表示感谢。宋春霞婉言谢绝:“拿了一分钱,就对不起牺牲的革命先烈。”
  姜堰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五老编辑部”还兼发行《大江南北》杂志。为了省下每本0.3元的投递费,陈长龙充当邮递员,将近1000份《大江南北》杂志月月按时送到读者手中。研究会经费有限,尽管会里有电话,有时召集老同志开会,也是陈长龙骑自行车挨家挨户通知。
  愿五老健康长寿,多出佳作。      
  链接——宋春霞捐献1000多份革命历史资料
  近日,江苏省姜堰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顾问、新四军老战士宋春霞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多份革命历史资料捐献给该市革命历史资料陈列室。
宋老1942年入党,曾参加过多次大小战斗,为姜堰地区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曾任泰县(姜堰)副县长、县长,1983年离休。他平时十分注意搜集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和资料。2007年他曾主动捐出战争年代的革命文物100多件。这次,宋老又动员全家翻箱倒柜,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家中保存的资料中整理出有价值的革命历史资料1000多份,其中不少资料填补了该市档案史料的空白。(陆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