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刘瑞龙(前排左一)、江彤(前排右一)和烈士之母朱姚(前排中)及子女的全家合影
刘瑞龙同志不仅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是一位诗人。他从1939年10月至1945年10月,在淮北苏皖边区度过了六年金戈铁马、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在任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期间,他为淮北中学的筹建、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1~1945年间,淮北中学全体师生的生活费和学校办公经费全由刘瑞龙和他领导的边区政府供给。他还和邓子恢、彭雪枫同志一道,处理了淮北中学在反特斗争中发生的冤案。1945年夏,在淮北中学举行的毕业典礼大会上,他赠给同学们一首四言诗:即知即行,学以致用。欲求真知,深入群众。现在“即知即行,学以致用”已成为江苏省淮北中学校训。在他的倡议下,1986年9月编写了《淮北中学专辑》,他亲自作序,2006年8月经整理《烽火中的淮北中学》正式出版。为了纪念刘瑞龙同志,江苏省淮北中学先后成立了“瑞龙助学基金会”、“瑞龙图书馆”,建造了刘瑞龙塑像。
近日再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瑞龙诗稿》,其中两首教子诗以其对亲人无比关怀的深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示诸儿》中教导子女:
人生有真谛, 为民服务多。
党导正方向, 决议勤切摩。
人民养育我, 甘为孺子牛。
祖国抚爱我, 奋志壮山河。
四化振中华, 力争唱凯歌。
学习为建设, 忘本实可羞。
坚持四原则, 唾弃瞎自由。
勤奋攻学业, 寸阴莫蹉跎。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既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的“严父”,又是十分疼爱孩子的“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刘瑞龙的严格要求,使他的孩子从小养成刻苦好学、不怕困难、襟怀坦白、刚正不阿、联系群众的良好习惯,使儿女们受益匪浅。如今四个子女中有的成为国家的领导人,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有的是大学教授。当他的大女儿刘延淮到我们淮北中学,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诲,总是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她说,我们之所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成就,都是与父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底,就像大海中的灯塔,时时指引我们生命之舟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刘延淮曾给我们讲过一件影响了她一生的“刘瑞龙发脾气”的故事:父亲要求我们十分严格,却很少大声地训斥孩子。延淮小时候爱好十分广泛,画画、跳舞、拉小提琴、练体操,她都十分上心。到了初二,这些爱好却使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有一天,全家正在吃饭,父亲突然啪的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把大家吓了一跳。父亲批评她说:“你现在是一个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你爱好广泛是一件好事,但每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应该有不同的重点任务。如果什么爱好都不愿意放弃,就会什么都不能学精。你现在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搞好学习,否则将来你用什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父亲的教育使刘延淮猛醒,从此她下定决心,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附中。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她都牢记父亲的教导,在46岁时远渡重洋到美国学习计算机国际联机检索技术。回国时,她也像自己的父亲当年一样,只把一大堆科研技术资料带了回来。
刘瑞龙留给他二女儿刘延东最深的记忆,莫过于1964年的夏天。那年她刚刚考取清华大学,也是一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党员。从北京回到上海,刘瑞龙不是让因高考已经十分疲惫的她在家中好好休息,而是要她到上海郊区青浦县参加“四清”工作。刘瑞龙对她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不了解中国的农民,就等于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你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应该到农村去,好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你是一个新党员,更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刘延东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多月,为失学的孩子扫盲,从社会实践中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还交上了许多农民朋友,加深了对党的农民政策的理解。
刘延东把自己的父亲当做良师益友,工作中遇到困难,常向父亲请教。而刘瑞龙每次都帮助她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1981年,刘延东调任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副书记,刘瑞龙在该年11月7日写下了《延东就职朝阳》诗一首:
此喜去朝阳, 学习是首宗。
牢记党决议, 实干党所崇。
建设文明城, 精力贵集中。
同志多请教, 团结四化同。
人民有甘苦, 时刻挂心中。
近郊新菜区, 建设靠菜农。
事事靠实干, 不搞“客里空”。
工作遇疑难, 调研路自通。
实事中求是, 遵则耻随风。
复杂问题来, 静析忌盲从。
谦逊非沉默, 敢言顶歪风。
挫折须振作, 检失罔宽容。
努力初收效, 稳慎竞前功。
知人应有识, 自视不昏蒙。
原则四坚持, 马列持久攻。
日知月积累, 勤奋莫放松。
在这首通俗流畅、词浅意深的教子诗里,饱含刘瑞龙对子女的勉励和期望,也抒发了他对党、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的壮志豪情。
细读刘瑞龙这两首用心血写就的教子诗,仿佛看到他老人家正坐在书桌旁奋笔疾书,感觉他那亲切的话语在耳边回响,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刘瑞龙以诗教子,这已不单单是诗,而是他与子女进行心灵交流的途径,他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熔铸在诗歌里,用以教育后代,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为江苏省淮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