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期●《回眸开国60年》征文选登●

上海试制导弹和建设基地历程

作者:  萧卡口述 吕德鸣 整理

 

                                                                                                                    创建基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估计比较紧张,提出虽然新的世界大战一时还打不起来,但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帝国主义随时都有可能把战争强加到我国人民头上,我们要做好战争的准备,而且还要准备早打、大打。这样,国防工业、特别是尖端武器的研制、生产就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要求是“分秒必争”。
  1959年秋,聂帅(聂荣臻同志)来上海要求发挥上海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比较好的作用,为国防工业多作贡献,并提出首先要发展无线电仪表工业以适应国防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此,上海市委于12月作出决定:成立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任命我为局长。
  1960年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派该部无线电局副局长王曙、导弹局副局长李光专程来沪,与市委商谈在上海研制和生产导弹问题,开始提出要在上海搞地对空、空对空、舰对舰三种导弹,并和我们共同挑选提出了一批工厂的名单。在市委讨论时,领导同志感到上海航空和火箭导弹技术是空白,担心搞不出来,征询我的意见。我是学电气机械专科毕业,又搞了七年电机工业,对电机、机械、无线电等有初步基础知识,但对搞导弹心中无数,只是感到上海的工业、科学技术基础在全国是领先的,现在内地尖端产品都搞了,上海应该也可以搞;另一方面,1958年我在苏联考察电机工业时,也听说他们将几千个民品厂改造为飞机和导弹厂,把飞机和导弹搞上去了,人家可以搞,上海为什么不可以搞?所以我说:上海搞难度是大,但应该可以搞出来,只是要好好作些调查研究,再作出决策和部署。会后市委就决定派李广仁(市机械局长)和我带有关技术干部到全国研制和生产导弹的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以掌握第一手知识;同时又决定调我和许言(市冶金局长)任市科委副主任,分别负责国防尖端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制,调李广仁任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大型、关键设备的试制、生产和供应。在市科委成立新技术办公室,具体负责导弹的研制和生产工作,调市电机局总工程师印均田任主任,柴油机厂总工程师赵世愚、求新造船厂厂长冯正祥、精密医疗机械厂总工程师闻尧任副主任,还抽调几百名技术干部成立新技术设计室,负责导弹的设计工作,首先进行技术资料的接收、消化、管理等。5月,聂帅也明确指示“上海地区应成为新型号(导弹)试制的完备基地之一,亦可考虑担负一两个型号的生产,但不另建新厂,而是以现有工厂来转,只有如此,才能争取时间” 。9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对经济工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中央与市委商定:在经济困难、各方面都缩短战线的情况下,上海只搞地空导弹一种。当时曾发生上海要不要搞和搞不搞得出两个大问题的争论。一机部除了部长和主管导弹的副部长外,有些副部长认为上海不必搞,上海也有的领导同志和担任此任务的一些领导干部怕搞不出来,信心不足。由于主持国防工业、科研的贺总、聂总和罗瑞卿总长等领导同志始终态度坚定以及市委柯庆施、陈丕显和负责科委的刘述周等主要负责人的一贯的坚决的态度,才得以坚持下来,还提出上海要以新技术带动工业技术的方针。在北戴河国防工业会议上,有些部队领导同志提出新中动力机厂和上海广播器材厂承担了较多的海空军任务,怕由于承担导弹研制任务被挤掉,建议上海不必搞了。我在会上表示:导弹是中央给上海的任务,要不要上海搞请中央决定,上海不争。会后我将我的表态电告柯庆施同志,他也同意。就在会上,贺龙元帅批评了与会的有关同志,并坚决要求上海承担导弹研制生产的任务不变。会后,海军苏振华政委和赵尔陆部长专门找了我,要求新中动力机厂不要担负导弹任务,可由新中厂抽调1000人另组新厂承担导弹的研制任务,我也同意,我还表示上广厂承担的军工任务一定不受影响,保证完成任务。
  1961年5月,中央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赵尔陆、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来沪与上海市委商定:上海是地空导弹的研制生产基地,并决定将原属中国科学院的上海机电设计院与新技术设计室合并,承担导弹的设计任务,还确定了承担导弹各主要部件的工厂。根据此决定,我们在三机部副部长刘秉彦和导弹局副局长李光的指导帮助下,制订了导弹的研制生产规划。7月中旬,上海市委决定成立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即航天局)和局党委,并于8月1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市委负责科研工作的书记刘述周同志在会上作报告,代表市委表示“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导弹搞上去”的决心,还要求大家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1961年底,中央决定将导弹研制生产任务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统一领导。五院副院长王诤带工作组专程来沪,确定各厂承担的任务,还初步确定由五院调一些设计技术人员和市里调来的几百技术人员以及上海机电设计院部分技术人员分配到有关各厂,成立新技术设计室。
  1962年2月,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在北京召开有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三机部和上海市科委(由我代表)参加的会议,正式决定上海基地是以科研为主、兼顾小批生产的性质,并建议将其业务工作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领导。8月,国务院国防工办正式发文,下达经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和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批示同意的《关于上海基地的性质、任务和领导关系的报告》,明确上海机电二局由国防部五院归口,实行上海市与五院双重领导,上海基地的性质是地空导弹的研究和成批生产之间的中间性工艺研究、样品试制及小批生产基地;上海机电设计院自1963年1月1日起划归五院建制,由上海机电二局代管。
  1965年4月,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成立后,与上海市委共同商定,并经中共中央以周总理为首的负责领导国防尖端技术的专门委员会批准,上海机电二局划归七机部并与七机部二院(简称二院)合并,二局既是二院在上海的一个分部,同时也是上海市的一个工业局,由七机部与上海市实行双重领导,以部为主;二院的五个设计研究所从北京搬到上海和二局所属对口厂新技术设计室合并,厂所密切结合;上海机电设计院除已参与地空导弹任务的人员外,原则上全部搬北京,归七机部直接领导。5月,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上海机电二局划归七机部管理的通知》。4月底在北京召开了会师会议,实现了二院和二局的合并,我和局党委书记艾丁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宣布艾丁兼任二院党委副书记,我则兼任二院副院长;5月底又召开了有各厂所负责人参加的会师会议,讨论研制和大三线建设两大任务。
  到1964年底,机电二局已有总体和主要部件生产厂8个,职工151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00余人,生产工人9000人,全局占地面积5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余平方米,有金属切削设备1700余台,锻压设备380余台,各类仪器仪表3800余台,再加上5个研究所从北京迁沪,这样,上海基地就从科研设计、工艺试制到小批生产都初具规模地建设起来了。(全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