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期●老区采风●

更加郁郁葱葱

——新四军父子岭战斗旧址新貌

作者:高照人 陈新彩 严德生


  父子岭,位于皖南南陵县三里店山泉村境内的一座小山岭。岭高仅有百余米,占地800余亩。在崇山峻岭的皖南,本来是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
  然而,在新四军老一团副团长江渭清的  《忆皖南父子岭战斗》一文中,清晰地记载着这样一段令人难忘的史实:1940年4月25日,日军一路三千余步骑兵,在多架飞机的掩护下,从南陵、峨岭、三里店一线向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攻。我新四军军部闻讯后,立即命令我老一团火速前往峨岭、三里店一带地区进行阻击。我团奉命后,立即进行战斗动员和部署。命令一营埋伏在金山、三营埋伏在三里店,二营和特务连(团直属连)埋伏在父子岭一带阻击敌人。4月26日上午,当日军进入我二营前沿阵地时,遭到我二营和特务连指战员的迎头痛击,打死打伤敌人数百人,迫使日军向青阳方向溃逃,取得了父子岭战斗的重大胜利。
  弹指一挥间,相隔近70年。如今,父子岭怎么样了呢?日前,我们走访了这个当年新四军父子岭战斗的旧址。
  山泉村的老书记知道我们来意后,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作向导。一路上,他边走边给我们介绍:解放初,由于当年战争炮火硝烟的严重摧残,父子岭还是座荒山秃岭。要说这父子岭的变化,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醒了父子岭这座沉睡多年的荒山秃岭。当时,我们村“两委”一班人,学公报,议发展,联村情,大议论,使大家形成了共识:解放快30年了,咱们村的父子岭还是年复一年,荒山依旧,旧貌未变。如果,咱们再对此视而不见,长此以往,任其下去,既对不住当年父子岭战斗中流血牺牲的新四军先烈们,也对不住对我们寄予厚望的山泉村父老乡亲。
  一旦认识统一,行动就积极。虽然,当时村里穷,底子薄。但是,我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没有垦荒工具,就用镐头、挖锹;没有树苗,就边自己育苗边到外地采购;没有资金,就向银行信用社借贷。村“两委”一班人说干就干,扛着镐头,拿着铁锹,走在头里,领着200多个村民们,顶着风,冒着雨,踏着泥泞羊肠小道,浩浩荡荡开上了父子岭。垦的垦,挖的挖,平的平,起早摸黑,披星戴月,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把父子岭800亩山场垦复过来,在山岭上,栽下了一株株杉树苗;在山岭中,栽上了一棵棵檫树苗;在山岭下,栽上了一根根毛竹苗。俗话说 “十年树木”。如今,30多年过去了。山岭上,杉树已成材,粗的二尺多围,细的也有一尺多围;山岭中,檫树也已成材,大的二尺多围,小的一尺多围;山岭下,毛竹更由一根根形成了一片片……
  这几年,随着父子岭竹木成材,木竹间伐,村民们从这“绿色银行”里得到实惠,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多数村民住房由过去的土瓦房,变成了“小洋楼”;家当由过去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变为现代的“三机一响”(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机和摩托车);少数率先致富走上小康路的村民们长满老茧的双手握起了汽车的方向盘,“泥腿子”当上了驾驶员啦!村里还有几户村民鉴于父子岭木竹间伐和周边山场上木竹间伐的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办起了木竹加工厂,把从山岭上间伐下来的小材小料、边角料加工成地板、木型板和竹筐、竹篓、竹篱笆等运到城镇市场里销售,增了值、赚了钱,腰包鼓了起来,有的还把轿车请进了农家大院呢!
  走着、听着、看着,当我们登上百米高的父子岭巅,800多亩父子岭尽收眼底:山岭下,竹林竿粗叶茂,一片翠绿。置身于这绿色的怀抱里,我们遐想:为什么这里的杉、檫树生长那么壮?为什么这里的毛竹生长那么旺?因为,这里是当年新四军先辈们曾经浴血战斗过的战场。因为,这里是当年新四军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