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期●文化战士天地●

献了青春献终生

 ——记南下服务团入闽六十年

作者:沈世豪


 
                                                                                                          
  南下服务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成立于1949年6月17日。
  这一年的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第三野战军的十兵团提前进军福建,以加速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使命。当时,来自华北和华中等根据地的干部,不仅无法满足接管广大新区地方政权的需要,而且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更需大批熟悉城市生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干部。为此,经中共中央华东局请示中央,决定在上海招收一批知识青年参加解放福建和建设福建的工作。只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就有2400多名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加南下服务团。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4岁,姐弟俩、兄妹俩、双胞胎等一起报名穿上军装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有一个酒店的老板,亲自把他的三个女儿,都送进了这支队伍。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这一代人的理想追求了,甚至会以一声“狂热”嗤之以鼻。真的是如此呀,他们当时参加这支队伍,可谓个个热血沸腾,丝毫也不讲究个人的私利。当时的解放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没有工资,更不要说奖金。官兵一致,待遇平等,共产党员和干部都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牺牲在前。正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精神,给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点燃了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理想之火。
  1949年7月19日清晨,南下服务团乘坐的列车刚从上海出发。激动的泪花还挂在许多人的眼角,激昂的歌声还在车厢里荡漾,列车行到莘庄车站附近,就遇到敌机的疯狂扫射。卫明、金基和、李清明、冯日初四同志当即壮烈牺牲,14人负伤。虽然,他们在穿上军装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革命是会流血死人的。但谁也不会料到,严酷的现实居然会来得如此之快。然而,面对敌人的暴行,没有一个人退缩、动摇、逃跑,而是激起了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愤怒,以更加坚定的步履继续前进。
                                                                                                                 二
  如果仅是从时空的范围来看,南下服务团集体行动只有4个多月。从上海到福州,行程2500多里,实际行军才两个多月。
  因为铁路、公路、桥梁被严重破坏,他们在行军中主要是靠一双脚走过来的。2400多人,有1000多人是大学生,还有1000多人是中学生,典型的一支学生军。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实在是太嫩了呀!但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或许,今天依然健在的南下服务团的老同志,还会记得这首当年由他们自己谱写的《南下服务团行军歌》:
  嗨  嗨哟  嗬 嗨  嗨哟   嗬
  亲爱的同志
  努力向前走
  跨过高山 越过激流
  咬紧牙关 努力向前走
  咳  嗨哟  嗬  咳嗨哟  嗬
  咳 嗨  咳嗨哟嗬  嗨嗨哟
  一百里路程走了九十九
  今天的目的地就在前头
  ……
  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艰辛劳累且不说,还要随时对付天上的国民党飞机和地上的残匪的袭击,但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虽然,他们在后来写的回忆录中,记叙了行军途中不少感人的事迹,然而,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是永远遗落在撒下他们脚印的高山流水中了。
  一路行军一路歌,他们在战歌声中迅速走向成熟。到了福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从幼稚的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担当一方面工作的干部了。
  2500多里的征途,成了锻炼人培养人的学校。刚刚解放硝烟未息的山山水水,成了他们的课堂和成长的摇篮。
  南下服务团团长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兼任,副团长兼党委书记是伍洪祥,还有一位副团长是陈辛仁,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党的老干部。团里的许多中层干部也是经过战争年代锻炼的老同志。他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言传身教,把南下服务团办成抗大式的革命学校,认真带领这批知识青年,一边行军,一边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沿途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理解、领悟革命的道理,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南下服务团的许多青年学生,原是学生运动中的骨干,现在他们真正走上了和工农相结合道路,他们的才干才得以在广阔天地中更好地施展。
  不得不佩服求真务实的张鼎丞同志,他对这支学生军的思想教育,不是简单地讲一些大道理,而是紧密联系实际,把思想工作做到人的心坎里。部队进入新区,他提出的动员口号是:“吃饱饭,打胜仗”。极为普通而简短的六个字,表现了何等深沉、丰富的人文关怀。
  南下服务团到了福州,未洗征尘,根据当时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立即分配了工作。他们的口号是“革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没有一个人讲价钱、闹情绪。真的做到了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们去哪里呢?绝大多数人不是去各级的党、政、工、团等机关,而是到刚刚解放的城市、山区、乡村、沿海等最基层的岗位,从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征粮支前、剿匪反霸、减租减息、民主建政等工作。解放初期,政治情况十分复杂,土匪、敌特还来不及清剿干净,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不断派飞机进行轰炸扫射,要开创一个地方新局面,面临着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一段时间里,南下服务团同志在敌机扫射下牺牲的有黄瑞琼、卢镜成,在剿匪和土改斗争中捐躯的有石正、蒋杏富、周德荣、徐志南、许任平等,为抗灾抢险而献身的有张盛尧等。他们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在南下服务团入闽45周年庆祝大会上,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曾对南下服务团这一革命群体作出这样的评价:“你们无愧为团结战斗的一代,无私奉献的一代,自我牺牲的一代。”
  三
  南下服务团刚成立的时候,张鼎丞曾无比深情地说过:别看这些年轻人现在是这样的稚嫩,请相信,20年后的中国是他们的。张老言中了,经过多年的锻炼和考验,南下服务团的成员,成了福建省各界、各个部门的骨干和重要的领导力量。从省城福州到全省的各个地、市、县,都可以看到南下服务团战士的身影。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又调往全国各地,他们如种子,撒向神州大地,书写了无数足以写入史册的诗篇。
  群英荟萃,人才济济。他们中有将军,如钱大林,又名钱大麟,曾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授少将军衔。他们中有些人调到北京,分别任国务院一些部委的领导。如马庆雄,曾任国家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吴明瑜,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白皋,曾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副主任;鲁坚,曾任司法部副部长等。
  福建人民熟悉的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袁启彤,厦门特区建设的开拓者,原厦门市市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邹尔均,也都是经过南下服务团的培育和实际斗争的锤炼,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重任。
  更有相当一部分的南下服务团成员,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许多人获得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各种荣誉称号,有些人还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我国第一位女轮机长王亚夫,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妇女的自豪和骄傲。
  当然,也有不少人一辈子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地从事平凡的工作。他们就像当年的士兵,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他们又像质朴的泥土和小草,成为祖国不可缺少的风景。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我偶然发现曾经和我同在一个单位的姚善济同志也有着南下服务团的光荣历史。我们曾在江西南昌附近的一个砖瓦厂工作,他是厂里的会计,一个洋溢着浓郁书生气的人。他已经离休多年,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依然默默地过日子。我相信,如姚老这样的南下服务团成员,还会有一些。长期甘于做平凡的工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始终不忘当年献身革命,不图个人利益的坚贞之志,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在南下服务团老同志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这是南下老同志们深感自慰和自豪的。如今,南下服务团的人们已经全部离休了。他们静静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于意气风发的后来者。他们深沉地怀念当年的烽火岁月,怀念曾经一起跋山涉水的战友。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的经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自愿地组织起来,成立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修史育人,办刊物,成立战友合唱团,组织战友们撰写回忆录,出版了一系列很有分量的书籍,成为教育下一代的宝贵教材。他们的理想之火依然在心中燃烧,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