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中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奋斗一生,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开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秀绝金陵第一声
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农家。家贫而好学,邻村塾师惜才,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1906年,陶行知母亲在当地一个教堂帮佣,陶行知被传教士英国人唐进贤慧眼看中,主动邀请陶行知免费入学读书。这一年,他刚满15岁,
1910年,陶行知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中国人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的意识蓬勃发展。在他的努力下,金陵大学学报《金陵光》中文版终于在1913年2月问世,并由他担任主笔。1914年6月,陶行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时任江苏教育厅厅长的黄炎培先生应邀出席毕业典礼,亲自为陶行知颁发了毕业文凭。32年后,陶行知积劳成疾逝世时,黄炎培曾有“秀绝金陵第一声”之悼亡诗赞扬陶行知。
陶行知在典礼上用英文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阐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精髓:“自由、平等、民主,共和之三大信条也。”同时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以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以智之”。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初步窥见陶行知以后把推广、普及教育作为他终生事业的根苗。
1914年秋,他到伊利诺伊大学学习,一年后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9月,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他研修了杜威的名著《学校与社会》、《进步社会的教育》、《明日之学校》与《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社会教育,深深切中了陶行知的思想。1917年夏,陶行知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怀着“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崇高理想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开始他艰辛的平民教育实践之路。
矢志推动平民教育
1917年9月,陶行知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次年5月即受聘该校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在这段教育经历中,他发现中国的教育方法陈腐落后,“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他要引导教学的改革,为此他撰写了一系列新教育论文,诸如《教学合一》、《教育与科学方法》等。这成为他后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1921年夏,经陶行知等人的努力和奔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东南大学,陶行知被聘为东南大学教授,任教育科主任。同年,美国孟禄博士来华考察,陶行知全程陪同,历时4个月,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累积了一手有关中国教育状况的统计材料。这为陶行知扩展他教育实践的空间进一步提供了学术依据。1922年,陶行知受聘担任由蔡元培、马叙伦等知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主任干事。由于该社总部在北京,1923年8月,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务、教职,举家北迁。
1923年,他联合北大教授朱经农编写了《平民千字课》这部卓越的平民教育教材。同年8月,他趁教育改进社第二次年会举行之际,宣布“推行平民教育运动是本届年会的大事”。
从1923年到1925年陶行知几乎竭尽全力于广泛宣传和推行平民教育,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留下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几乎没有什么时间陪伴家人。他曾有一首《车上过年》的小诗描绘了他这一时期的匆忙与艰辛:“上车过旧年,下车过新年。年年车上过,也算是过年。”
下乡创办晓庄师范
1926年元月,陶行知就江苏省立五所师范学校在乡村设立分校一事,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让“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1926年秋,陶行知在南京和平门外燕子矶附近一个靠着老山的叫小庄的村落停下脚步,这里依山傍水,桃林似锦。是一个理想的设立乡村师范的地方,他激动地说:“老山太老了,这名字不好,不如叫劳山。小庄也应改叫晓庄。我们在这里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在劳力上劳心,中国的教育必将从这里破晓,放出曙光。”晓庄师范的校址由此选定。
1927年初,晓庄师范开始招生。培养目标:(一)农夫的身手;(二)科学的头脑;(三)改造社会的精神。报名资格: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半程度,有农事或土木工之经验,并愿意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皆可投考。招生广告后还特别声明: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这一打破陈旧框框的招生广告一时轰动全国。自此,来自全国各地热心乡村教育事业的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投考或是应聘担任教员。3月15日,晓庄师范经过艰苦而简单的筹备正式开学,董事长为蔡元培,校长为陶行知。
晓庄的教学是别开生面务实而有效的,它完全地贯彻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思想。晓庄把教学活动分成文学、教育、农艺、美术、科学、政治、乡村建设、医药卫生等各种小组。有的科目讲几小时,有的则上好多周乃至几个月。学校的科学组聘请的生物学教员为金陵大学教授姚文采,刚开始上课时,他抱了一大堆参考书,结果当场遭到陶行知的否定,陶行知要求他施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而不是课本教学。自此,姚文采逐步把“教、学、做”运用自如。一次,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农民被送到晓庄乡村医院救治,原来当地多长虫,晓庄的师生也很怕这东西。姚文采就借机邀请一个南京夫子庙耍蛇的艺人来到课堂上,教学生如何辨别有毒蛇和无毒蛇,讲授要是被咬伤如何治疗的知识,并当场与学生一起演示如何捉蛇。如此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知。
1927年10月,蔡元培等来学校参观,对学校火红的教育成果大为叹服。为此,蔡元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肯定了晓庄的事业对改造中国具有深远意义。晓庄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不仅如此,晓庄甚至引起了世界的注意。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博士是设计教学的创始人,特专程来晓庄考察。他把参观过程拍成纪录片,在和陶行知交流后,他盛赞说:“在我这次参观考察后,觉得你的学校办得很好。它代表世界教育的一道曙光!”
民主斗士
1930年春,晓庄师范参与工人反对和记洋行的斗争,被当局定为“特等事件”,蒋介石误认为该事件是陶行知响应冯玉祥的反蒋行动,遂下令关闭晓庄学校并通缉陶行知,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后蒋介石查明晓庄事件与冯玉祥并无瓜葛,解除通缉,陶行知从日本回到上海,经黄炎培举荐,史量才聘任陶行知为《申报》的顾问。陶行知在《申报》连续发表《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三篇时评,语惊天下:“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一面造匪……一面剿匪,匪既绝不能以剿而绝……所剿之匪,何莫非我劳苦之同胞,何莫非饥寒交迫求生不得之良民。官逼民变,民安能不变?事之可悲,孰逾于此!”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震动了当局。教育部长朱家骅给蒋介石写了一封告密长信,蒋朱批“申报禁止邮递”六字,使《申报》陷入灭顶之灾,陶行知被迫离开报馆。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又创办了与晓庄师范相类似的上海工学团,招收工农子弟,“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工农子弟亦工亦学亦教,“即知即传”,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还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人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7月他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他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入贫困而得不到培养,故于1939年7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对学生因材施教。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相结合,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葩。
抗战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仆、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发出“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呐喊,风传他被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地作好“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在创办晓庄师范,以及后来办上海工学团、新安旅行团和育才学校的过程中,他将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所得的版税全部献给平民教育之用,在办晓庄师范学校时,他拿出全部积蓄作为办学经费,甚至将母亲死后的人寿保险金资助新安旅行团。创建育才学校时,更是卖字集资,后来将自己著述、讲演所得酬金,以及任国民参政员的薪水全部捐给学校,作为办学经费。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这位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中国平民教育的巨人,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享年仅56岁。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当天就与朱德给陶行知家属发去唁电:“惊闻行知先生逝世,不胜哀悼!先生为人民教育,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忽闻逝世,实为中国人民之巨大损失,特此致唁。”10月27日,上海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1月1日灵柩由上海运南京安葬。毛泽东又送花圈表示哀悼。在“万世师表”、“民主之魂”两面旗帜之后,是沈钧儒、董必武率领的漫长的送葬队伍。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同年12月9日,美国纽约也为这位世界级教育家举行追悼会,由杜威和冯玉祥担任名誉主席,威廉霍兰德担任主席,美国教育界的各大名流及留美中国人士出席。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据陶行知传和《陶行知:一切为了平民教育》等文章编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