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期●纪念叶飞百年诞辰●

叶飞在抗日烽火中腾飞

——为纪念叶飞将军百年诞辰而作

作者:丁 星

从1937年4月南方红军游击队下山谈判开始,到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撤销,历时十年。由于战争中难免的牺牲和常有的调动,在新四军的军、师、旅将领中,自始至终参加这十年斗争的屈指可数,叶飞是其中之一。叶飞是新四军许多重要行动的参与者和指挥者。一部新四军史,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都会出现叶飞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叶飞审时度势,实行战略转变,率领闽东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

1936年冬,时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的叶飞,得到了两份从香港传来的重要文件:一份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于1935年10月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该宣言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于1935年8月1日草拟,史称《八一宣言》);另一份是1936年8月25日 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已经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叶飞如获至宝,立即召集特委成员学习讨论这两份文件。他们认识到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矛盾,确定了“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新政策,并且采取了一些实行战略转变的实际行动。

但是国民党当局没有改弦易辙。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但是在回到南京以后,他却密令“北和南剿”,调集大量兵力继续向南方红军游击队进攻。七七事变以后,北方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的山头仍然硝烟弥漫。直到八一三事变以后,驻福建的国民党军三个师调往上海地区,福建的国民党当局感到继续“清剿”力不从心,才决定与红军游击队进行停止内战的谈判。

闽东的第一次谈判于1937年8月在宁德县举行。叶飞派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范式人为代表,提出了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五个条件。国民党代表却把谈判说成“政府宽大为怀”的“收编”。谈判不欢而散。10月的第二次谈判仍无结果,国民党方面提出要派人面见叶飞。叶飞认为不宜拒绝会见,但又必须警惕国民党的阴谋。他亲率一个排,在离宁德县城一天路程的一个山村设立机关,而将部队隐蔽于离山村不远的地方以防不测。不出所料,国民党的所谓代表并不是来陈述意见,而是来侦察情况。第二天拂晓,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就率一个加强连,向山村扑来。预有准备的红军游击队由叶飞亲自带领,在他们必经的路边设伏,还派了一支部队断其退路。战斗的结果,全歼这个加强连,那个参谋长也被击毙。

偷袭不成,国民党方面只得举行第三次谈判。他们还想在谈判桌上取得战场上没有得到的成果,以封官许愿企图收买红军游击队领导人。这种诡计当然不能得逞。11月下旬,上海战场更加吃紧,无可奈何的国民党福建当局不得不请范式人去福州进行第四次谈判,终于达成双方停战合作抗日的协议。

12月,新四军军部派人找到了闽东红军游击队,带来了中共中央关于南方游击队集结编组新四军的决定。1938年1月叶飞赴南昌,见到了新四军领导人项英、陈毅、张云逸。他回到闽东后,宣布了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叶飞任团长。又传达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决定:由范式人任新的闽东特委书记,坚持当地的斗争。

1938年2月14日,叶飞率第6团1300余人从屏南县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他们经过福建省的政和县、松溪县、浦城县,浙江省的开化县,于3月下旬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镇,投入战前训练。

叶飞在晚年一再提出:研究新四军,不能不研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我想,这是因为,那艰苦卓绝的三年,为新四军培植了英勇顽强的优良传统,积累了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下山谈判,是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最后斗争,也是新四军组建的序幕。这场谈了又打、打了又谈的斗争,使叶飞和战友们懂得:既要和国民党合作抗日,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时刻提防国民党的摩擦。这种认识,这种觉悟,对于新四军后来应对日、伪、顽夹击的复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叶飞指挥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苏南东路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直达上海近郊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是《新四军军歌》最为激昂慷慨的词句。这是新四军奔赴敌人后方抗击侵略者的誓言。

1938年10月,叶飞率第6团从皖南东进苏南,改属第1支队指挥。他们在茅山地区的白兔、高庙、宝堰、下蜀、龙潭、延陵多次袭击日军,初试锋芒,积累了在日军敌后打游击的经验。

1939年5月,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命令第6团继续东进,到苏南东路地区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相机建立根据地。军部有的领导人对此反对,认为继续东进越出了国民党当局给新四军划定的活动区域,会破坏统一战线;又认为东路地区铁路、公路、湖泊、河网交错,日军驻有重兵,去那里会被敌人消灭。陈毅考虑再三,认为应该打破国民党当局的限制,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力量。他让第6团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简称“江抗”二路,叶飞改名叶琛,任“江抗”副总指挥,第6团其他领导人也都改了名字。又由地方武装组建新的第6团,以迷惑日军和国民党方面。第6团离开皖南时,军部留下了第3营。陈毅决定从支队特务营抽出两个连,组成新的第3营,以充实第6团东进的兵力。临行前,陈毅向叶飞慎重交代:应付国民党和向军部报告,那不是你们的事;破坏了统一战线,我负责!部队被消灭了,你负责!
叶飞和第6团没有辜负陈毅的信任和期望。

5月5日,改称江抗二路的第6团在武进县济阳镇附近越过京沪铁路,向东路挺进。5月8日,叶飞统一指挥江抗二路和地方武装组建的江抗三路,到达无锡县梅村,然后分兵向苏州、常熟进发,奔袭梅李、何村日伪军据点。

5月31日深夜,江抗二路第2支队途经黄土塘村,发现一股下乡“扫荡”的日伪军正在这里休息。他们立即发起进攻,打了日伪军一个措手不及。打到次日下午,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公然前来策应日伪军。江抗东进伊始,就面临日、伪、顽夹击的局面。这一仗战果累累,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20挺,步枪200余支。

6月24日晚,叶飞指挥江抗二路和三路袭击无锡和苏州之间的浒墅关车站,全歼驻车站日军警备队。同时攻击了周围的黄埭镇伪军和东桥镇伪警察所。京沪铁路被迫停运三天。

江抗在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会合了当地的一些抗日游击队,声威大振。6月底继续东进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地区。接着再次东进,到达青浦县和嘉定县。7月23日,夜袭上海近郊虹桥机场。上海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到1939年8月,短短四个月,江抗已由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武器装备也大大改善,每个班都有轻机枪,还组建了两个重机枪连。

9月,为了打开苏北的抗日局面,陈毅命令叶飞率江抗西撤。11月他们在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叶飞改名聂扬,任挺进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和副司令员。江抗留在阳澄湖的伤病员,依靠人民,坚持斗争,后来发展为新四军的又一支劲旅。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演了他们的动人故事。

多年以后,1985年到1995年,叶飞主持编纂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新四军》卷。他在编纂工程启动时就向我们指出:研究新四军,要以两个“五四指示”为纲。一个是1938年5月4日毛泽东致项英电;一个是1940年5月4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致东南局电。两个“五四指示”的核心,都是要求新四军不顾国民党的阻挠,到敌人后方去,放手发展抗日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陈毅指挥下,叶飞率第6团坚决执行“五四指示”,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叶飞也得到了展示英武品格和指挥才能的舞台。

第6团原来与第5团一同隶属第3支队。由于军部领导人的失策而滞留皖南的第5团,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为掩护军部血战五天五夜,只有少数人突围幸存。团长徐锦树负伤被俘。他在上饶集中营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后来挖墙越狱,与追捕的敌人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第6团和第5团的不同境遇深刻地昭示人们:两个“五四指示”阐明的中共中央正确路线,是关系到新四军胜败存亡的生命线。

要抗日就必须反顽,叶飞指挥所部驰援半塔集,坚守郭村,参加黄桥决战

1940年3月4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第2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纠集6000余人,向定远县城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第4支队发动进攻。驻来安县半塔集的第5支队以主力西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乘半塔集兵力空虚,于3月21日纠集万余人分三路扑来,企图一举歼灭第5支队后方机关。叶飞接到陈毅令他西援的急电,即于3月23日率挺进纵队四个营西渡运河,日夜兼程,边打边走,赶往半塔集。在张云逸、罗炳辉的统一指挥下,半塔集自卫战大获全胜。新四军从此在皖东站稳了脚跟,陆续建立八个县的民主政权,有了自己的抗日根据地。

随后来到半塔集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叶飞作了一次长谈,指出开辟苏北是发展华中的关键,而发展苏北必须坚决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叶飞还实地考察了反顽战斗取得胜利以后的皖东,明白了要抗日就必须反顽的道理。

5月17日,叶飞指挥挺进纵队在吴家桥与日军激战一天一夜,转移到通扬河以北的江都县郭村休整。驻泰州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此时在兴化,副总指挥李长江说郭村是他们的地盘,一再要新四军限期退出。6月28日拂晓,李长江以13个团的优势兵力向郭村进攻。挺进纵队原先设想,可以像半塔集自卫战那样固守待援,但是,北边的八路军南下部队因日军“扫荡”无法如期赶到,西边的新四军第5支队因大刀会阻挠无法来援,南边的新四军江南部队正在西塔山与国民党顽军战斗。只有陶勇接到陈毅急电,率

苏皖支队夜渡邵伯湖,越过日军封锁线,赶到了郭村。
叶飞一面指挥部队坚守阵地,一面与陶勇等商量:依靠这点兵力,固守难以持久,如果韩德勤部参战,后果不堪设想,不如抽出一定兵力进行局部反攻,再以一部兵力袭击李部后方,争取变被动为主动。此时,潜伏在李部的共产党员陈玉生和王澄,分别率一个支队和一个大队起义,兵力对比有所变化。7月2日,李长江亲自到前线督战,再一次发起猛攻,但终究已是强弩之末。攻守易势,战局大变。7月3日,陈毅赶到郭村。考虑到李明扬、李长江部队是应该争取联合的中间势力,陈毅决定反攻止于泰州城下,与他们重修旧好。
7月,北渡长江的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创建以泰兴县黄桥镇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韩德勤对新四军在苏北建立根据地如芒在背。蒋介石、顾祝同也令他“全力进剿”。8月31日,韩德勤组成“进剿军”。9月3日开始向新四军进攻。9月5日占领营溪,猛攻古溪。叶飞指挥第1纵队于5日夜攻克营溪,歼江苏省保安第1旅两个团。进攻古溪的韩军慌忙撤走。

营溪、古溪之战,只是韩德勤对新四军的试探。他在做了充分准备以后,以三万余人组成三路大军,于10月4日发起黄桥战役,狂妄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喝水!”

新四军只有7000兵力,陈毅却要打一场决战,以求“苏北大局底定”。他在分析了苏北日军、韩军以及李明扬等中间势力的态势以后,提出了十分大胆的作战方案:以兵力较少的第3纵队坚守黄桥,吸引、迟滞、削弱韩军,以第1纵队和第2纵队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在韩军深入后择其一路歼灭之。

历来打仗都是先打弱敌,叶飞却主张将韩军劲旅独立第6旅作为首战歼灭对象,以求出奇制胜之功。4日下午,韩部独立第6旅认为第89军在打头阵,新四军必已焦头烂额,居然以一路纵队大摇大摆地向黄桥进发。叶飞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将部队隐蔽于独立第6旅必经的樊家集、西雁岭一带。他亲自抵近观察,以目测计算顽军的行军速度和距离。在顽军进入预定地域后,即令三个团出击,将其斩成数段,分割围歼。午夜前战斗结束,全歼独立第6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

独立第6旅被歼灭,韩军主力第89军完全孤立,叶飞率领第1纵队迅速南移,与第2纵队两路夹击,将其分割包围。5日上午,叶飞审问俘虏得知第89军军部在野屋基村,立即发起突然进攻。黄昏,叶飞要求部队趁着夜幕降临,进行近迫作业,发扬近战夜战的长处。午夜以后,第1纵队打进野屋基村。第89军向北突围,乱成一团,中将军长李守维连人带马淹死在挖尺沟河。

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大获全胜,接着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为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陈毅在1942年撰写的《几个重要战斗总结》中说:“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北胜利的先声。郭村转危为安,是在苏北站稳脚跟的开始。有了半塔,有了郭村,才有黄桥决战这一创建苏北根据地的大胜利。”

抗战八年,新四军与国民党军多次交手,而且有不少规模比较大的战役,对日军的战斗却大多规模较小。这是我们编撰新四军史的一个难题。我曾为此向叶飞请示。叶飞说,写新四军史,要突出抗日,但也不必回避反顽。抗日必须反顽,反顽为了抗日。只有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决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新四军才有抗日的立足之地。叶飞依据亲身经历作出的回答,使我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理直气壮地记述了新四军的反顽斗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