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期●纪念叶飞百年诞辰●

叶飞:新四军战略发展方针的忠实践行者

作者:童志强

新四军成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新四军指定了十分具体的战略发展方向。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发出第一个《五四指示》,对新四军挺进敌后的任务和步骤作出规划,即第一步,先按照第三战区命令向苏浙皖边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第二步,“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以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6月2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根据战争的实际经验,凡敌后一切无友军地区,我军均可派队活动,不但太湖以北、吴淞江以西广大地区,即长江以北到将来力能顾及时,亦应派出一小支队”,“敌之总目标在进攻武汉,你们可放手在敌后活动”。1939年2月下旬,周恩来抵达皖南视察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精神,对新四军正式提出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方针。

回顾叶飞抗战初期率部东进北上驰骋大江南北的战斗历程,无不贯穿着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战略意图,集中地体现了叶飞坚强的党性和非凡的胆识,雄辩地证明了叶飞不愧为是新四军战略发展方针的忠实践行者。

冲破限制,毅然东进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奉命下山,于1938年3月下旬到达皖南岩寺,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代号良团),叶飞任团长,下辖3个营,共计1300余人。

在岩寺,第3支队经过短暂整训后不久,于策应1、2支队挺进苏南之后,经宣城、芜湖开到泾县军部附近铜陵、繁昌、南陵地区。数月后,军部将第1支队第1团和第2支队第3团先后调回皖南,作为交换,命叶飞率第3支队第6团的第1、第2两个营赴茅山地区,改属第1支队领导。

到茅山后,叶飞率第6团克服了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很快适应丘陵和平原河网地区的游击战争,取得了一系列战绩,提高了部队对日军作战的胜利信心。为此,支队司令员陈毅于1939年5月特地写了一封题为《献给良团全体同志》的信,信中写道:“我们今天不应讳言,在最初东征时期,你们中间曾经有极少数人过高估计日寇的战斗力,但是你们经过6个月的战斗,在白兔、在高庙、在宝埝、在下蜀、在龙潭、在延陵,你们与日寇交手,打败了日寇。”

尽管打了不少胜仗,由于种种原因,部队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首先是国民党的限制。当时,长江以南的新四军第1、2、3支队隶属第3战区,而第3战区给新四军划定的活动作战区域是:南京、江宁、镇江、句容、溧水、高淳、当涂、芜湖、繁昌、铜陵、南陵一线。这是日伪统治力量最强、交通最便捷,因此也是新四军作战最困难的地区。很显然,布置新四军在此区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能够起到干扰华中日军中枢神经,牵制其沿江西进,以配合国军正面战场作战的效果,但也不排斥有借日军之手消灭新四军的用意。第3战区冷欣的两个师布置在茅山地区侧后,竭力限制、阻挠新四军的发展,捕杀新四军人员,多次制造磨擦事件,还故意迟滞发放饷弹。由于地方行政尚在国民党手中,新四军就地补充战斗减员,要背上“破坏兵役法”的罪名。如果老老实实地服从第3战区的安排,始终限死在这一狭小的地区,新四军就只能自生自灭,根本谈不上发展壮大。

其次,限制还来自于内部。新四军军部领导由于受王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右倾思想影响,片面强调“江南特殊”,不敢放手扩大军队。因作战减员,叶飞的第一营在句容县招了30多名新兵。国民党县政府告到3战区,军部顶不住3战区的压力,直接发电责备叶飞,明确表示不发枪、不发饷、不批准。

1939年4月,陈毅传达贯彻周恩来在军部的报告和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精神,决定派第6团东进,陈毅亲自作动员报告,要求叶部通过向东作战解决人、枪、款,相继建立敌后根据地。

就在部队待命出发的前一天,东南局书记、副军长项英给陈毅发来急电,提出两条反对理由: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范围,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铁路、公路、河网交错,日军兵力强大,据点林立,部队到那里会被敌人消灭。陈毅征求叶飞意见,叶飞保证部队东进不会被消灭,而且能发展。

向东作战,直逼沪郊

由于此次东进之行,是突破国民党第3战区藩篱的秘密行动,为保守机密,叶飞事先向第3战区请了长假,东进时改名叶琛,部队改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2路。

1939年5月31日夜间,江抗第2路途经江阴与无锡交界的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日伪军200余人遭遇,叶部抢占房屋,先敌开火,激战至6月1日中午,毙伤日军30余人。挺进东路首战获胜,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士气。

6月24日夜,叶部对驻守在苏州与常州之间浒墅关火车站的日军发动袭击。历经一个多小时,干净利落地全歼日军队长山本以下20余人,使京沪铁路停车3天。苏南人民奔走相告。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在上海外文报纸对此发表通讯。从此,江抗部队的旗子在苏南正式打了出去。

7月上旬,叶部继续东进。中旬,先头部队第2支队经嘉定抵达青浦观音堂地区,与当地抗日游击队会合。23日,支队长廖政国率部追击逃敌,挺进上海近郊,夜袭虹桥机场,震动整个上海市。

叶部东进敌后,神出鬼没,纵横驰骋,初步建立了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战士的武器都换上一色新的三八式、捷克式,而且班有轻机枪,连配重机枪,还支援兄弟部队100多挺轻重机枪。数月时间,六团人数从700人扩大到2000多人。

向北发展,威震苏皖

1939年10月初,江抗奉命西撤丹北地区休整。11月底,叶部奉命北渡扬中,与管文蔚部合编,沿袭管部新四军挺进纵队番号。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改名聂扬,任挺纵副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下辖4个团。

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趁津浦路东新四军第5支队主力增援路西第4支队,后方空虚之机,纠集8个团1万余兵力,分多路向第5支队路东中心区来安县半塔集发起进攻。当时在半塔集地区仅有第5支队留守部队和后方机关共约2000多人,其中新战士多,武器装备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严令留守部队固守半塔集,同时急调周边各方力量支援。

接到陈毅增援半塔的电令,叶飞即于3月23日亲率挺纵4个营主力,从驻地吴家桥出发,西渡运河,在跨越天(长)扬(州)公路时,与100多名日伪军不期而遇,不到一个小时,将一小队日军和一个连伪军全部歼灭。叶飞深知救兵如救火,来不及打扫战场,就指挥部队继续前进。24日,部队赶到距半塔集东南20里的马集附近,发现集镇里驻有顽忠义救国军,部队顾不得疲劳,冲进镇子,打得顽军仓皇撤退。接着,叶部又接连打下马集周围几个村庄,打开了顽军包围半塔集东南面的缺口。26日,韩军独6旅主力两个团由竹镇向马集攻来,叶飞一声令下,第1团前卫连长汤万益抱起机枪如猛虎般率先冲向敌阵。第1团参谋长廖政国端起机枪,指挥10多挺机枪一线排开,向敌人猛烈扫射。经3小时激战,挺纵完歼对方1个整营,其余部向竹镇来路方向撤逃。

3月27日,新四军江北指挥张云逸和第5支队司令罗炳辉率部从路西东返,当即决定部署反击,由罗炳辉、叶飞任前敌正、副指挥。从29日起,新四军兵分3路,将韩军追击至三河以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战后,应罗炳辉要求,叶飞顾全大局,将部分干部、老红军骨干以及全部伤病员留在皖东,以加强第5支队部队建设。5月4日,毛泽东在第二个《五四指示》中指出:“叶飞在江北的发展……均不但是绝对必要和绝对正确的,而且是使顾祝同不敢轻易地在皖南、苏南向你们进攻的必要步骤。”这是党中央对叶飞所部挺进江北发展的充分肯定。

5月中旬,挺纵奉令回到吴家桥地区,即遭到1000余日伪军两路夹击“扫荡”,奋战一昼夜,不得已转移到位于泰州西北郭村休整。韩德勤借口新四军“侵占”其下属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的防地,煽动二李出兵。

6月28日,李长江倾13个团兵力四面猛攻郭村。在郭村民众支持下,部队打退顽军两次总攻。陶勇的苏皖支队兼程200里于30日及时赶到郭村,使形势稍有缓和。30日夜,为打破被包围的不利局面,挺纵第1团团长乔信明、政委刘先胜率2个营主动向扬(州)泰(州)线出击,插入李军后方,一举占领重要据点宜陵,歼其3个支队(团)部。

挺进纵队在驰援而来的陶勇苏皖支队配合下,加上李部第2纵队第5支队第4大队长王澄、第3纵队第8支队长陈玉生率部阵前起义,于7月2日粉碎李长江组织的第三次总攻,取得郭村战斗大捷,部队直逼泰州城下。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态势下,7月3日由江南赶到郭村的陈毅下令即时收兵。为表诚意,陈毅还主动与李明扬直接通话,重修旧好。

1940年7月下旬,在江都塘头宣布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7月25日,陈毅、粟裕挥戈东进,于 7月28日进取黄桥,并乘势南进,攻占靖江县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还挫败日军两次报复性“扫荡”,很快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拥军,热烈要求新四军长期驻扎黄桥,打击日军。

10月初,韩德勤出动数万兵力发起黄桥战役。10月3日,韩军分3路扑向黄桥,进至前沿阵地。4日上午,韩军第33师首先向黄桥东门发起强攻,先后7次冲到东门,双方反复争夺,战斗呈白热化。下午3时,从高桥南下的翁达独6旅前锋抵达黄桥以北3公里处,预伏之叶飞第1纵队立即奉命分路出击,将独6旅切成数截,首先攻击其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回援,然后以一部从侧翼迂回到翁旅后方,趁势将该旅包围。经3小时激战,全歼独6旅。

第33师为扭转不利局面,仗着人多、弹药充足,拼命猛攻东门,守军防御工事大部被密集炮火摧毁,部队伤亡甚大。叶飞率第1纵队不顾激战后的疲劳,挥师南下,奋力攻击第89军司令部。陶勇从3纵守备部队中抽出力量,把包括炊事员在内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从黄桥的东门及其两侧正面出击,完成了对第89军的合围,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该军全歼。中将军长李守维乘马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此战,新四军历时4天,以少胜多,歼灭韩军主力12个团,保安旅一部,共计1.1万余人,还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黄桥战役的结果,使苏北国共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掌握了政治上和战场上的主动权,打开了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局面。

 叶飞率部东进北上,转战苏皖,以不断的胜利忠实地践行了党中央制定的新四军战略发展方针。叶飞身上体现出来的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敢于胜利的钢铁意志,胸怀大局的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仍然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