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1878~1972),生活在19、20世纪近代中国大变动的年代,经历众多复杂政治斗争的旋涡,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清皇朝,协助制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推行国共合作。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并为祖国的统一与繁荣富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是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也是闻名遐迩、富有骨气的女画家。她与革命伴侣廖仲恺先生在近代史上的崇高地位,为世人共识。如今,这一对伉俪已先后长眠于南京中山陵右畔的陵墓,值得我们景仰和缅怀。
我党“肝胆相照”的挚友
何香凝出身香港富商之家,与旅美华侨之子廖仲恺成婚,生下女儿廖梦醒、儿子廖承志。他俩追随孙中山先生,出生入死,是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枪杀时,年仅48岁,何香凝悲愤之极,以“哀思唯奋酬君愿”之志,更加坚定努力地推进国共合作,成为共产党的挚友。
何香凝在暮年之际自豪地说:我老了,能稍稍欣慰的是,我目睹并亲自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推翻满清政府和国共合作举行北伐的两次大革命;又目睹并亲自参加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民主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是何等幸福啊!
何香凝是在亲身经历的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她说:“孙中山为争取中国的自由平等奋斗了一生,希望看到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可惜,他没能看到自己愿望的实现;而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孙中山先生这个伟大的愿望已成现实,而且远远超过了。”
早在国民党“一大”前后,何香凝和廖仲恺已和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真诚的合作关系,他们认为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并明确提出:“共产党与国民党,都致力于民族革命,有携手的必要。”他们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开始。何香凝和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向警予、蔡畅、邓颖超等一起共事,对她们具有崇高理想和富于朝气、勤奋工作的种种表现,有深深的敬意和好感,相处亲密无间,使工作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何香凝深信,国民党要获得新生,必须依靠这批充满活力的共产党人。在她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期间,聘请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书记蔡畅任中央妇女讲习所教导主任,聘请邓颖超任广东省妇女部秘书长。她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十分默契,把广东省妇运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前,何香凝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力促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早在1935年秋,她和宋庆龄一起,在上海联络柳亚子、于右任、孙科等10多人,率先签名响应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赞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方针,并不时发表演讲和谈话,大声疾呼要全国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不辞辛劳地为国共合作的再次实现积极努力。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后,何香凝旗帜鲜明地向新闻界表示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她说:“联俄联共是国民党改组时先总理和廖先生的主张,我们要消除隔膜,共赴国难,不做帝国主义的傀儡”,极力敦促国共两党能再次合作。经过宋庆龄、何香凝等各方面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努力和全力推动,迫使国民党政府发表了宣布“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的《自卫抗战声明书》,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及两党合作的谈话。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也公布了中共的《国共合作宣言》。何香凝热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正式宣告再次合作。
何香凝有许多海外的华侨朋友,她身为新中国国家侨委的首任主任,运用广播、演讲、谈话、书信等多种方式,联系海内外的侨胞,关心他们的命运和生活,有“华侨慈母”的美誉。在她主持下,先后兴办了广州暨南大学和泉州华侨大学,解决了归侨子弟和侨眷的入学问题。
何香凝一再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台湾的国民党军政故旧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她语重心长地寄望台湾当权者省悟,尽早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她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和为贵。当今之计,化敌为友。
邓颖超说过:何香凝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一直把她当作可以信赖、可以共商国家大事的亲密的朋友。
妇女运动的先驱
何香凝在跨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热心致力于妇女运动。她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国民党统治区妇女运动的领袖,著有妇女理论的专著,先后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等职。她率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和“在党中央组织妇女部案”促进了国民党地区妇女运动的发展。
1902~1905年间,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留学时,正逢孙中山先生组建中国同盟会,她是孙先生亲自发展的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也是同盟会中的第一个女盟员。她曾在东京出版的《江苏》杂志1903年第4期上,发表过妇女解放的开山之作《敬告我同胞姐妹》,以激情动人的笔触写道:“庚子之变,联军入北京之事去今未远,铁骑到处,民不聊生”,“我辈今不自奋以图振作,则异族侵凌之惨祸,岂在远乎?”充分表达了她忧国忧民的思想,并号召妇女起来与旧社会抗争。她认为国家兴亡,不但匹夫有责,妇女也应共赴国难,并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这在当时沉寂的中国妇女界可谓空谷足音,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启蒙开山之作,也是何香凝开始研究妇女问题、从事妇女运动的标志。
1924年8月,何香凝任党中央妇女代部长,不久又兼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之前,她就与向警予、蔡畅、邓颖超、杨之华等共产党的妇女领袖并肩战斗,携手在广州隆重举行庆祝“三八”节的活动。在何香凝、邓颖超等的积极筹措下,拟定了“解放妇女所受资本制度的压迫”、“要求妇女劳动权、平等教育权、平等工价权、女子参政权及女子一切应得之权”等10多个口号,并在广州全市散发《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传单。1924年3月8日上午,广州各妇女团体的代表,和省立执信学校、高等师范、法政学校等20多所学校的女生,从四面八方奔赴广州第一公园纪念会场,举行我国第一次公开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2000余人参加。廖仲恺、曾醒在会上发表演说。会后,与会者高举国旗、校旗和标语,在广州主要街道游行示威。27个演讲队,分赴市郊工厂、剧院等处演讲,提出妇女解放的宗旨和要求,形成声势浩大的热潮。何香凝亲自倡导和组织的这次活动,为中国妇女争得了庆祝自己节日的权利。何香凝为解除贫困产妇的痛苦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奔跑于广州各机关团体,联络檀香山及美洲等地华侨,发起各戏班、剧社参加义演,终于募得巨款,于1924年6月,在广州创建贫民生产医院。该院开办不到一个月,就诊贫民1500余人,免费接生产儿17人。一年内有1万余人到院就诊。
为提高女工的文化知识水平,何香凝主持在广州开办了三所妇女劳工学校,吸收近500名女工入校学习,又组织广州女子美术研究所,办起女子制作品贩卖合作社,使妇女从事生产劳动,谋求经济独立,培养互助合作的团结精神。同时,为了培养救护受伤兵士的妇女救护人才,何香凝亲自组织创办“国民党救护所”,招收17~28岁年龄的烈士遗属及其他女子,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香港和广州的工人为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举行10万人大罢工。6月23日,广州各界群众10万余人举行援沪案大会后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进到沙面对岸的沙基桥时,遭到英帝国主义者镇压,当场牺牲52人,受伤数万人,酿成“沙基惨案”。何香凝的一双儿女廖梦醒、廖承志都是这次游行队伍中的积极分子。她正要找人去寻找尸首,却意外得知梦醒仅受轻伤,承志有惊无险,都幸免于难。于是,她本人率领光华医院和贫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组织抢救伤员的工作,并坚定地表示:“生者当努力,雪此奇耻!”她还以中央妇女部的名义,创办广州妇女救伤团,培训150多名团员,承担起救死扶伤的工作。同时,还为罢工女工创办“工读传习所”,日作工,夜读书,既解决生活困难,又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何香凝亲自给她们上课,教她们编织草鞋,大家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护她,尊敬她。
何香凝为推进妇女运动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她不愧是中国妇女运动的一位先驱。
何香凝才华横溢,是一位享有盛誉、富有骨气的女画家。她把艺术融于各个时期的革命运动中,用画笔创作了大量带有寓意性的绘画作品,从而走出一条富于革命性、战斗性的艺术创作道路。她为革命拿起画笔,画笔又成了她一生的革命武器,留下近千幅画作。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92岁高龄坚持画画,一生从事艺术创作达70年,造就了革命家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1960年,她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联副主席,著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1972年6月,何香凝因病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4岁。在朱德委员长主持的首都各界隆重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宋庆龄副主席致悼词,她说:“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是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广州建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以表彰这两位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左派杰出代表、共产党的挚友的丰功伟绩,并寄托哀思。1995年,中央又批准在深圳兴建何香凝美术馆。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