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期●历史研究●

汪伪政权始末

作者:张 云



  20世纪40年代,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际,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内亲日派集团,经过与日本侵略者的密谋策划,于1940年3月30日打着“国民政府还都”的旗号,在南京粉墨登场。至1945年8月16日宣布解散,期间经历了五年零四个月又十七天的寿命。然而,在这不到五年半的短暂时间里,汪伪政权始终充当着日本侵略者的鹰犬,破坏抗战大业,出卖国家主权,把自己紧紧地绑在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战车上,对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危害,最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殉葬品。
  70年前发生的这一幕,具有生动有力的反面教员作用,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功能。纵观汪伪政权的始末,连同它在登场前的准备,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38年12月——1940年3月)从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到汪伪国民政府的成立,这是汪伪政权建立的准备阶段。汪精卫集团是国民党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亲日派政治团体,其核心人物在抗战初期大多为达官显贵,而且这些人中大多又曾参加过革命,有过“光荣”的历史。但他们组成了“低调俱乐部”,在抗战初期大肆鼓吹低调的“亡国论”,积极开展对敌“和平运动”,终于逃离重庆,在日本侵略者的导演下组织伪政权。
  第二阶段(1940年3月——1941年12月)从汪伪政权的成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汪伪政权的所谓“时局奠定时期”。这一阶段,汪伪政权根据所谓的“建国方案”,相继组建了伪府的各院、部、委机关及军事委员会机关,改组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及苏、浙、皖和南京、上海两市伪政权,稍后又在广东、湖北两省建立伪省政府,初步形成了从上而下的伪政权的组织体制和基本格局,并竭力从政治、军事、财政、金融、文化、党派和外交等各个领域确立其统治。
  第三阶段(1941年12月——1943年1月)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日本对华新政策的登台,这是汪伪政权的所谓“协力战争时期”。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汪伪政权积极投入到“大东亚战争”之中,为日本侵略战争助威呐喊,并借助战争初期日军的暂时得势,变本加厉地全面推行卖国、反共、破坏抗战和奴役民众的各项政策。
  第四阶段(1943年1月——1945年8月)从汪伪政权对英美宣战到日本战败投降,这是汪伪政权的所谓“参加战争时期”。在此期间,汪伪政权对外宣布“参战”,“收回”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对内加强“战时统制”,并力求从日本主子那里争得一些相对“自主”的“权益”。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汪伪政权也顷刻间土崩瓦解,彻底覆灭。
  汪伪政权成立伊始,就以“和平、反共、建国”相标榜。这六个字是贯穿汪伪政权始终的一条主线,也充分暴露了这个伪政权的卖国、反动、残暴的本质特征。所谓建国,就是要传承国民党的党统和国民政府的法统,他们标榜“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强调“党统”的重要性,实现“以党治国”的主旨,建立起以国民党为执政党的伪国民政府中央政权。为了巩固和统一伪政权,他们效法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新政治体制” ,以“强化国民党领导中心”。1941年春,他们开展了“东亚同盟运动”,将沦陷区内“新亚建国总部”、 “大民会”、“共和党”等老牌伪组织一律予以撤销,宣布成立“东亚联盟运动中国总会”,宣扬要在“一个领袖统率之下,一个主义指导之下,集合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并规定伪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为总会“领袖”,“有绝对权力”,以树立汪精卫的偶像。同时,汪伪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东亚联盟运动中国总会”分会、支部;支部以下或设分部,或以小组作为基本的下层组织,以便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强控制。所谓“和平”,也就是“对日投降”活动的代名词。汪伪政权建立后,为了“敦睦中外邦交”,即与日本政府签订了第一个卖身契:《中日基本关系条约》。接着又与日、满发表了《中日满共同宣言》,还宣布加入《国际防共协定》,除日本外,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八国建立外交关系,登台初期的汪伪政权不仅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奴仆,也是国际法西斯阵营的一个走卒。特别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汪伪政权也变本加厉地为其摇旗呐喊。1943年初,汪伪政权发表对英美“宣战”,声言进入“参战时期”,并宣布建立“战时体制”。在这一体制的格局下,他们从各个系统和各个环节加以贯彻落实。在文化宣传方面,他们以“动员文化宣传总力,促进统一,完遂战争,为其最大课题”,在文化、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等各方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统制政策;在经济物资方面,他们实行以“物资统制”为主要标志的“战时经济体制”。从1943年开始,汪伪政权以“全国商业统制总会”为执行机关,以超经济的强制行动,实行物资移动管理和物资登记,实行粮食、油料及棉花纱布的统买与配给;控制和操纵市场,大量收购粮食、棉花纱布、油料等物资,供给日本充作军用民需,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效犬马之劳。所谓“反共”,则是汪伪政权最主要的根本职能之一,而残酷的“清乡”运动则成为其“和平反共建国的实验场所”。从1941年夏至1945年夏,汪伪政权配合侵华日军,在华中实行“清乡”。他们先后在苏南地区、太湖东南和上海地区、镇江和苏北地区,乃至安徽、广东、湖北的一些县区发动了四期“清乡”运动,对华中抗日军民欠下了一笔又一笔血债。日伪的“清乡”,一般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军事清乡”,这一阶段以日军为主,由汪伪军警配合,以几十路的兵力向“清乡”区分进合击,妄图扑灭以新四军为主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第二个环节是“经济清乡”,日伪军“清乡”时所到之处,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抓丁抢粮,洗劫民财,奸污妇女,焚毁房屋,残杀人民,无恶不作。群众愤恨地说:“鬼子和汉奸,好比活阎王!”“清乡,清乡,就是清箱!”第三个环节是“政治清乡”,汪伪以警察、保安队等反动武装为支柱,强行将“清乡”区内居民编组保甲,发放“良民证”,并实行连坐切结,发动告密检举运动,并推行“自首”政策,对“清乡”区内与新四军有过联系,有过抗日言行的居民,一律列为“自新户”,限定日期登记“自新”,凡被视为嫌疑者就送到俘虏营进行“感化”,使整个“清乡”区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集中营。第四个环节是思想清乡,日伪派出了大规模的“清乡宣传队”、 “政治工作团”,广泛进行“清乡意义宣传”、“反共宣传”、“扩党宣传”、“自新宣传”及“党化教育”等各种内容的宣传,大张旗鼓开展奴化教育,向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灌输“清乡”意识。面对日伪发动的“清乡”运动,抗日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有力打击下,日伪的“清乡”运动节节败退,未能得逞。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在太平洋战场,日军遭到美军的强烈攻势,连连惨败;在中国战场,从1944年开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以敌后战场为依托,开始向日军进行局部反攻,1945年春,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季攻势,歼灭了大量日伪军,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大大震撼了日本朝野,起到了加速日本投降的作用。
  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强大的苏联红军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一举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苏联的参战,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8月9日,日本政府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决定接受中美英三国的《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播发“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帝国主义一垮台,汪伪政权也就到了停锣收场的时候。实际上,汪伪政权的覆灭是以汪精卫之死为其先兆的。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死于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汪的所有伪职均由陈公博代理,周佛海任伪行政院副院长兼上海市市长。兔死狐悲,陈、周以下汉奸对前途悲观失望,内部离心倾向日益严重,特别是上层汉奸之间勾心斗角,汪伪政权的灭亡是势在必然的。
  1945年8月14日,日本驻南京大使谷正之通知陈公博,说日本已决定投降,陈立即打电话通知在上海的周佛海,催他快来南京商量后事。16日,在陈公博主持下,召开了伪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会议决定解散“国民政府”,将中央政治委员会改为南京临时政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改为治安委员会,由陈公博任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治安委员会委员长,周佛海副之。当晚,广播《国民政府解散宣言》,至此,汪伪政权曲终人散,彻底完蛋,汪伪汉奸也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9月下旬,国民政府在全国各地开始逮捕汉奸。同年冬,开展对汉奸案件的审理和结案工作,至1947年底基本办结。汪伪政权主要汉奸除周佛海因早就向重庆“输诚”而由死刑被蒋介石特赦改判无期徒刑外,被判处死刑的有:陈公博、褚民谊、梅思平、林柏生、丁默邨、梁鸿志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有罗君强、陈璧君、陈春圃、卢英等,汪伪政权及其大小汉奸,就这样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上一篇:女中豪杰何香凝下一篇:怀念三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