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期●扉 页●

和谐世界的缩影

作者:邓伟志


  
  多次鸟瞰上海世博园区,见那栉比鳞次的各国展馆,浮想联翩。唐代诗人王勃唱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在一千多年前是何等浪漫的诗句。可在今天,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已经远不是“若比邻”,而是“‘在’比邻”了,是实实在在的比邻了。再说,王勃所谓的“海内”,不过是方圆几千里的地方,并不是遥远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如今地中海、加勒比海周围的国家也都成了中国馆的邻居。
  地球怎么会变小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是交通与通讯的发达在促使地球变小。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这只是一方面,可能还是次要的方面。地球变小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在趋同。没有“同”就不会走到一起。没有“同”,有飞机可乘也不一定愿意飞到他国。假如没有“同”,即使有一拨就通的通讯工具,也不见得会去拨。“同”是第一位的。有了“同”才有研究和创造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动力。“同”的需要胜过一百家大公司的产能。“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了寻找知己才让我们走到一起,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让我们在世博会上成为近邻。
  城市是随着工业的出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产生的。城市让劳动生产率呈几何级数上升。可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同任何伟大事物都有负面效应一样,城市无不有城市病。比方说,异质性过大喽,匿名性比乡村严重喽,等等。大城市还有个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也比乡村厉害等问题,都是城市病。不过,城市病决非不治之症。有本领建设一座座城市的劳动者、管理者也定有本领治愈城市病。人类是能够变异质为融合、变匿名为透明、变交通拥挤为有序运行的。最近举世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低碳经济会给我们带来“高氧环境”,会让我们的水更清、天更蓝。各国都有整治城市病的成功经验。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来自五大洲二百来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将展示出各自的城市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而把城市交汇成美的图画,把生活建设为美的乐章。
  追求美好是人的天性。“让生活更美好”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在生活上,可以有差别,但不可有悬殊。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天下。”“利万人”、“富天下”,让各种群体、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是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不少疾病是交叉感染的。城市病是会跨出国界的。因此,我们要倾人类之智、举全球之力,来治疗城市病,构建美好生活,描绘和谐世界。
  这里的关键是同心同德。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和平共处,彼此奉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求同尊异。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论是从肯尼亚走出的猿人,还是从喜马拉雅山走出的猿人,二百万年来一直是沿着“大同——小异——再大同——再小异——再大同……”的曲线,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尽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但是走向世界大同是或迟或早的事。
  世博会是和谐世界的缩影。和谐世界在浦江两岸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