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在欢庆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

作者:邓伟志

淮海战役胜利以后,我一蹦一跳地进了萧县“龙城实验小学”。实小是全县设备最好的小学,可是也只有一台电子管破收音机,共和国成立的实况是老师听了广播以后告诉我们学生的。
      知道共和国成立,同学们便开始扭秧歌、踩高跷。当时还没有五星红旗,是拿着写有各种口号的小旗上街游行的。我们龙城镇很小,中、小学生在几条主要的街道上喊口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然后,到县政府机关的广场上集合。
      在广场,中学、小学、县大队互相拉歌。《解放区的天》、《打得好》、《团结就是力量》、《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歌声此起彼伏。在这之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学唱国歌。
      最使我难忘的是,政府带着秧歌队给烈军工属送图片。发给我们家的是一张毛主席像、一张朱总司令像,还有一张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大幅彩色肖像图画。好像有九十来个人的头像。这幅宣传画我几乎是天天看,天天认。我记得那张图的上面是主席、副主席,下面是各部部长以及东北、华东、西南等各军政委员会的主席,最下面的是署长。我记得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就在最下一排。作为儿童,我们常对这九十多人品头评足:男的几个,女的几人,记得女性有宋庆龄、何香凝、蔡畅、李德全、史良等多人。长胡子的有几人,大胡子几人,小胡子几人,戴帽子的几人,不戴帽子的几人。双姓的是谁?记得有司徒美堂。长得最俊的是谁?我记得很多人认为最漂亮的是周恩来、陈嘉庚。(文章写出初稿后,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位朋友说,他们家有过类似这张画的图画,上面是六十多人。他印象中的这幅画同我印象中的那幅画是一张还是两张?我也说不清楚了。会不会是我移花接木了呢?不过,他的图画中没有胡乔木、胡愈之,好像也没有史良、李德全。再一个,我记得最清楚的,我家里的那张中央政府图上有农业部长李书城、林垦部长梁希。他的记忆中没有这两位。因为来我家的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大多是管农林的,提李、梁的时候比较多。再,有的伯伯还看着李书城的像,同我讲他与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关系。所以,我记忆中的九十多人,似乎同我友人记忆中的六十多人是不同的两张。既然友人提出异议,我就在本文写个“插记”。待考!)
      亲朋来了,对这张图也很感兴趣,常向我们讲图上那些开国元勋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刘伯承、陈毅、粟裕。印象最深、现在还记得的是刘伯承的母亲叫刘伯承背书的故事;大家按猜想的生日时间,在高粱地里为刘伯承庆贺五十大寿的故事;陈毅关心彭雪枫一家的故事;粟裕七战七捷的故事。这些故事对我的一生都起作用。
      亲朋就这张开国元勋图給我们讲这样那样的故事,我也給他们讲我最拿手的《刘伯承将军不死》的故事。说的是在淮海战役开始后,国军常从飞机上往下撒传单,说他们国军于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在什么地方,“击斃”了刘伯承。过几天,刘伯承的布告出了,证明刘伯承没死。再过几天,国军又从飞机上往下撒传单,说他们国军于另一个时间,换一个什么新的地方,“击斃”了刘伯承。几次三番,老百姓就不信国军飞机的传单了。不久,在我们儿童团的油印课本里就有一课是:《刘伯承将军不死》。文章把这个过程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同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文章末尾还把“伯承”改为“百成”,意思是刘伯承百战百胜,又百成。这篇文章对我们常常能碰到国军飞机撒传单的豫皖苏百姓来说,十分有用。当我们看到传单将信将疑,情绪低落的时候,收到有《刘伯承将军不死》一文的小书,斗志马上昂扬起来。说来也怪,很多到我们家来的参加革命多年的叔叔阿姨都没有听过这个小故事,因此,我也颇为得意。——刘伯承将军不死,刘伯承元帅也确实长寿,活到94岁。有一阵子我妻子在刘伯承身边工作,我很想把这故事说给刘帅听,但是没能如愿。
      这张开国元勋图,是我学习近现代史的启蒙教科书,一直挂到1954年,图上有个别人出事了,这图才不见了。——如果能保存六十年,那可就珍贵了。
      就在共和国成立的那个十月,龙城实小开始建团。姐姐毫不犹豫地第一批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年龄不到,虚龄12岁,实足只有11岁,也哭着闹着要加入。还有人用吓唬的方式来安慰我:“入了团就会开出去了。”所谓“开出去”就是离开家,出去打仗。当时,也确实有些进步青年,进步归进步,但受小农思想局限,只愿意就地闹革命,不肯离开家乡。可对我这从小就过颠沛流离生活的人来讲,根本不在话下。我是被新四军用挑担挑大的,用平车拉大的。我走到哪里就认保护我的主妇为娘,苏鲁豫皖到处有我的“娘”,还怕开走吗?建团的老师见我态度坚决,就批准我也在第一批入团了。这是我政治生命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