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国歌:永远的警示,永远的号角!

作者:金 鑫

                                                                                                                                      一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23日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结束了其22年在中国的反动统治。紧接着,乘胜追击,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闽北、赣中等广大地区,并攻占了上海、杭州、武昌、汉口、南昌等城市,全国大陆解放指日可待。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6月15日在北平隆重开幕。为了尽快完成新中国成立的各项有关工作,周恩来于16日主持召开筹备会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6个专门小组,同时开展工作。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负责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的方案。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报》上连续刊登《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各地方的报纸,包括香港以及海外华侨的报纸纷纷转载。截至8月20日,共收到国歌歌词632件,国歌词谱694首。歌词中有马叙伦、郭沫若、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年等知名人士的作品。第六小组专门在北京饭店设置了选阅室,小组成员和专家经过审阅,一致认为应征稿虽多,可是都不理想。而短时间内要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又极为困难。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筹备会议第六小组向会议主席团提交的报告中称:“经本组慎重研讨,认为此次征集之国歌稿件,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选取者制曲试演,向群众中广求反应后再行提请决定,非最近时期内可以完成。”会议通过决议,成立由各界人士共55人组成的第一届政协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纪年审查委员会,继续办理有关事宜。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这个提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9月23日,600多名政协代表,分成11个小组讨论了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
      新中国成立在即,国旗、国歌等关系到开国典礼的一些重要事宜还未定。9月25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宴请各民主党派及文化界人士。晚上8时,毛泽东、周恩来在勤政殿主持召开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座谈会,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柯仲平、梁思成、徐悲鸿、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出席会议。毛泽东听了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后,讲了几个问题。其中,在谈到国歌问题时他说: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马叙伦说:我们第六小组都同意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完全赞同主席意见,但有个别人要求修改某些歌词(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周恩来说:要嘛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了。他接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可以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毛泽东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会议对国旗、国歌、国都、纪年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一致同意将国徽交给即将成立的新政府去决定。
      9月27日第一届政协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全体会议。在讨论《国旗、国歌、国都、纪年决议草案》时,沈雁冰代表审查委员会介绍了有关讨论情况。大会最后逐项表决通过了6项决议,其中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的“新华社信箱”中,对将《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为国歌做了如下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以集体填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四章的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在这一章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二
      《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风云儿女》则是由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描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片。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东北人民组成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英勇地抵抗日军的侵略。次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接着,日军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3月热河全省沦陷。之后,日军又大举进攻华北的长城各关口,广大的华北地区遭到了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众多的左翼作家以戏剧、电影和歌曲等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上海成立了由沈端先(即夏衍)、阿英、凌鹤、尘无、司徒慧敏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沈任组长。为了占领电影这一十分重要的宣传阵地,电影小组通过司徒慧敏,争取到其堂兄、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经营人的支持与合作,于1934年春,将该公司改为电通影片公司。电通影片公司由沈端先等负责剧本创作,司徒慧敏任摄影场主任,并由电影小组调派一批左翼文艺工作者入内充实力量。“电通”成为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有声电影制片公司。“电通”的首部出品是《桃李劫》,影片的主题歌《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随着影片的上映,很快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之一。“电通”成立不久还请田汉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剧本,为此,田汉创作了题为《凤凰涅槃》(也称《凤凰再生》)的电影故事,讲述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徘徊、苦闷,最后觉醒并勇敢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故事男主角辛白华是个诗人,著有长诗《万里长城》。诗的最后一节,便是田汉创作的一首激昂奔放的自由体诗,即《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
      1935年2月,还未能来得及完成剧本的编写,田汉被捕入狱。“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请孙师毅把田汉的工作接过来,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经征得田汉同意,将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那首自由体诗则作为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处理歌词时,他仅仅修改了几个字,将:“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尚未谱曲,主动请缨,接受了任务。年仅23岁的聂耳以满腔的革命激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几经修改,完成了歌谱的创作。出国前一天,他还到电通影片公司摄影棚用简谱试唱,认真地倾听同事们的修改意见。4月15日,聂耳赴日本学习音乐,把《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也带去。经修改后,于4月末将歌谱由东京寄回上海。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词、谱。9日,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以后,又将唱片转录到《风云儿女》的电影胶卷上。贺绿汀完成了电影《风云儿女》全片所有的插曲和主题歌的配乐,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为《义勇军进行曲》和声配器。
      1935年5月,电影《风云儿女》在电通公司摄影棚摄制成功,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举行首映。当日《中华日报》电影宣传广告上写着:“再唱一次胜利的凯歌!再掷一颗强烈的炮弹!”《申报》的电影广告称“这儿有雄伟的歌——是铁蹄下的反抗歌!悲壮、哀愁、轻松、明朗,使你喜,使你悲,使你感奋,使你知道对祖国的责任” 。
      《风云儿女》公演后成为轰动一时的名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反映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决御侮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它一诞生,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迅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进军号,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歌。1938年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有42个国家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运动大会上,音乐家任光指挥法国华侨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从此,这首歌走向了世界。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把《义勇军进行曲》列入他的《和平之歌》曲目中,在国际活动中多次用英语与汉语演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在东南亚地区广为传唱,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战歌之一。美国、英国、苏联、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世界人民誓与法西斯血战到底的决心。
                                                                                                                                  三
      上海有多处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有关的地方。
      一是位于杨浦区荆州路405号的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及其摄影棚旧址。荆州路是条仅890米长的小马路,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荆州路405号原是一所中学。上海电通公司成立后不久,即从斜土路搬迁到此。《风云儿女》就是在这里摄制的。聂耳在完成《义勇军进行曲》歌谱的初稿后,也是在这里试唱的。为纪念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并教育后人,距旧址不远处已建成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国歌纪念广场”。广场地面上有高12米的国歌主题雕塑,地下设国歌历史展示馆。
      二是位于徐家汇公园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旧址。小红楼建于1921年,是一座三层的法式小洋楼。20世纪30年代,它被英国百代唱片公司收购,抗日战争期间,一度被日本人占有,解放后,成为中国唱片公司的所在地。1935年5月初,青年歌唱家盛家伦,电通公司演职人员郑君里、金山、顾梦鹤、司徒慧敏和施超等,在吕骥、任光等音乐家的鼓励下,组成小合唱队,经过反复练习,5月9日第一次将《义勇军进行曲》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灌成唱片发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声录音母版,这张唱片的编号为34848b。如今的“小红楼”已成为徐家汇一带的时尚场所,里面有酒吧和西餐馆,入口处的“铭牌”简要地记载着它的经历。
      三是位于黄浦区北京东路的黄浦剧场,原金城大戏院旧址。金城大戏院建于1933年,次年2月1日正式开业。早期金城大戏院曾放映了《人生》、《渔光曲》等大量左翼进步影片并引起轰动,被称为“国片之宫”。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这里首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也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响起,因此这里被誉为“国歌唱响地”。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将金城大戏院改为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名。1999年,黄浦剧场被黄浦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走进黄浦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主题浮雕《国歌从这里唱响》,展现了聂耳热烈奔放的创作形象,勾勒出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英雄的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等场景。4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紧紧围绕“国歌唱响”主题,展出了大量相关的图片、实物,以及仿真塑像和多媒体场景。
无论是在《风云儿女》拍摄地旧址上新建起的“国歌纪念广场”,还是第一次灌制《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的“小红楼”和被誉为“国歌唱响地”的黄浦剧场,都时时在提醒和警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中华民族曾经的灾难与抗争!永远不要忘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