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期●随感录●

民生与民心

作者:袁 浩


“民生”与“民心”,是近年来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中国老百姓如今最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语之一。 “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民心”,就是民之所想,民之所思,民之所盼,民之所愿,民之所拥,民之所怨,民之所安,民之所乐。可以说,“民生”与“民心”,是一脉相承,融汇贯通的。

民生乃民心根本之所在,而民心则须臾不离民生。民生安则民心稳,民生乐则民心悦,民生忧则民心散。历览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圣贤,皆以民生和民心情状为鉴戒。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当前,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而改民生,首先要知民心。“难莫过于知民心,大莫过于聚民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朝廷就设专职官吏收集民间歌谣,以了解黎民呼声、百姓疾苦。《汉书·艺文志》中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知民心,就要知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怕什么。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求医看病、柴米油盐、冷暖安危,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都要想在心上,“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知民心是篇大文章。

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们的民生状况还有诸多缺陷,民心也尚有一些不满意之处。在目前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千方百计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非如此,民心难得矣!

“为民担当,风雨可度”。各级领导干部,只要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肩负起民生的责任,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就必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