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不少国家请出“国宝”担当使者,让世博会观众近距离感受其文化的魅力。
中国馆:清明上河图
在中国馆乘电梯到达最高层,便是49米层的核心展区,又称“东方足迹”。里面最精彩的莫过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投影画卷。观众可以看到1000年前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汴京。这幅《清明上河图》长128米,高6.5米,粗略计算,面积达832平方米,比原版放大了100倍。《清明上河图》还分白天和黑夜两个版本,共有1068个人物,其中白天的时候691人,晚上377人,通过多媒体手法,人物能说、能动,或走路,或聊天,或吃饭,或行舟……栩栩如生,将宋代的街市生活活生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在图对面,展出的则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可谓高科技与古老传统的完美融合。
穿过《清明上河图》投影的长廊,就进入“国之瑰宝”文物展区,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与之相呼应。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比宋本要长一倍,结构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景物顺序布局,但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百姓生活实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所描绘的明代苏州市井生活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宋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城市的发展变迁。两幅《清明上河图》一个以建筑为主,人物为辅;另一个以人物为主,建筑为辅。两作品各有长处,又互相呼应,相映成趣,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国家馆49米层最重要的展项。
走进中国馆两旁的中国大陆省市联合馆,各省市展馆也有不少“镇馆之宝”:河南馆的香樟木根雕,再现《清明上河图》;云南馆的珍贵恐龙化石;山西馆的凤鸟尊;广西馆的“珍珠女神”;福建馆的最大汉白玉妈祖像等。它们或价值连城,或文化含量丰富,为整座场馆积聚了人气,也起到分流中国国家馆游客的作用。
法国馆:7件国宝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法国7位艺术泰斗的7件名作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中展出。它们分别是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梵高的《阿尔的舞厅》、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以及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它们都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六件绘画都为印象派作品。
在法国,这7件艺术品都是国宝,考虑到安全,法国派出7架飞机运送这些国宝前往上海,而每架飞机只装载一件作品。七件“国宝”均收藏于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此次越洋参加世博会,有5件单品的保险金额都在1亿欧元以上。
7件“国宝”同时出国展出,在历史上非常罕见,能与之相比的是戴高乐将军曾于1963年特别批准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送到美国展出。这7件作品从来没有走出过法国,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将会在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展出六个月,可谓是机会难得!
据了解,法国馆展出的7件“国宝”是由法国文化和通信部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上海世博会法国参展局总裁若泽·弗雷什和奥赛博物馆馆长居伊·科热瓦尔三人共同选出的。
法国作为第一个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希望用“国宝”展出这样标志性的事件来见证法中两国之间的友谊。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名画、名雕塑将把观众带领到一种独特的浪漫氛围之中。
丹麦:小美人鱼
在家乡海边守望了96年的小美人鱼铜像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再次见证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上海世博会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4月2日下午,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铜像随新航班机缓缓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4月11日丹麦“小美人鱼”铜像运抵世博园区,并于25日正式亮相上海世博会。这是“小美人鱼”铜像建成以来首次“迈出”国门,就连专属“坐席”——其身下那块硕大的石座以及丹麦高仿真海水此次也被空运至上海。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伴全世界孩子成长。其由丹麦雕塑家埃里克森根据故事中女主人公于1912年用青铜浇铸而成。“小美人鱼”铜像1913年8月落成后就成为丹麦的象征。这尊雕塑高度为1.5米,用青铜浇铸,近百年来一直倚坐在哥本哈根港口长堤岸边的一块岩石上,静静凝视着对面的海港,吸引无数游客争睹其风采。由于这个故事在中国传播了近百年,“小美人鱼”像在中国就成了丹麦文化的象征。“小美人鱼”铜像作为丹麦的象征到上海世博会展示,体现丹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信任和奉献。
该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其下肢为鱼尾形,上体为一形象逼真的美女,神情宁静,面容略有几分羞怯、忧郁。“小美人鱼”雕像是丹麦王国的标志。“小美人鱼”铜像在上海世博会展示期间,将有一台监视器24小时将她的画面同步传回在哥本哈根设立的大屏幕上,让丹麦人民看到“小美人鱼”在上海生活情况。
捷克:“幸运浮雕”
4月1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查理大桥上,工作人员拆取下了扬·聂波姆斯基的雕像下的2块青铜浮雕。每块浮雕约重20公斤。为了让这个国宝安全抵达世博会,捷克运输公司专门请专业公司为浮雕度身定做了两个盒子,盒子的四周都是保护泡沫层。浮雕装好后,两个盒子被放进一个大木箱子中空运到上海。这块据说可为触摸者带来好运的浮雕将首次离开家乡,亮相上海世博会,成为世博会捷克馆的“镇馆之宝”。
“幸运浮雕”来自于一个传说。有一名叫做扬·聂波姆斯基的牧师,因为拒绝向国王泄露皇后忏悔的内容,被愤怒的国王从查理大桥上扔进伏尔塔瓦河,在他被河水淹没的一刹那,天空奇迹般地出现5颗灿烂的星星。后来,扬·聂波姆斯基被追封为捷克的圣徒。人们相信,只要能够摸一摸查理大桥上的扬·聂波姆斯基雕像下的浮雕,就能获得好运。
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具有650余年悠久历史,这座石桥既是布拉格古城防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桥墩上依次陈列的数十件雕塑颇具艺术欣赏价值。而依照民间习俗,桥上的青铜浮雕则被布拉格市民和世界各地游客不断抚摸,表达祈福之意。上海世博会期间,每一位游客都可以在捷克馆内抚摸这块象征幸运的青铜浮雕。
卢森堡:“金色少女”
4月8日晚上,卢森堡大公国国宝“金色少女”雕像踏上上海的土地,被安置于卢森堡馆入口处一根三米高的钢柱上,肩负起“欢迎大使”的重任。4月28日,卢森堡馆为金色少女像举行揭幕仪式。在世博会半年会期里,这里将成为“金色少女”在中国的“新家”。
“金色少女像”是由著名的卢森堡艺术家、Claus Cito先生于1923年创作。“金色少女”雕像全身镀金,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3000名卢森堡士兵而建,自1923年起屹立于卢森堡宪法广场中央高耸的英雄纪念碑顶。1940年,英雄纪念碑遭纳粹推倒,在“二战”之后重建,因此具有了双重意义,被视为卢森堡的国宝。身着战袍的少女,微微欠身,献上手中的橄榄枝,鸟瞰整个城市,象征着自由和抗争。其在卢森堡的纪念碑高达12米,肉眼很难看到少女像真容,而在世博园卢森堡馆,其底座仅三四米高,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少女像。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画作
在意大利馆众多珍贵展品中,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杰作《水果篮》与《捧果篮的男孩》无疑是镇馆之宝。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作品拥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此次展出的《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是他的早期作品,《水果篮》更被认为是第一幅静物油画。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而在此之前,《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从未出过意大利国门。这两幅作品不仅将展示意大利文化孕育的“意大利生活方式”,同时也旨在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理念。
《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直接从意大利总统府斯库德列展厅运抵上海,5月至10月期间在世博园区的意大利馆展出。鉴于画作十分复杂的搬运问题以及如此古老珍贵作品的安全问题,两幅杰作献展中国,体现了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中国国土上见证米开朗琪罗四百多年前的油画巨作,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
毛利宝玉和“莱索托诺言”钻石
毛利文化一直是新西兰文化中的瑰宝,这次,新西兰馆将展出一块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的毛利宝玉。这块毛利宝玉名为heitiki,是一个毛利部落酋长代代相传的玉挂坠,它高16厘米,宽9.6厘米,由毛利部落的能工巧匠用鲍鱼贝壳制作双眼,雕琢出一个盘腿而坐的毛利人,头微翘,若有所思的神态惟妙惟肖。
比利时欧盟馆,将带来与巧克力、啤酒齐名的比利时“三宝”之一,一批来自“钻石之都”——比利时安特卫普省的钻石珠宝,打造一场世博园内最奢华的展览。在众多昂贵的展品中,价值1240万美元的世界第十五大钻石“莱索托诺言”将成为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