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期●历史研究●
赤旗漫卷 壮烈先行
——纪念红十三军成立八十周年
作者:黄荣波
在1927年8月党中央召开“八七会议”之后,浙江的农民武装暴动风起云涌。经中央军委批准,1930年5月初,在永嘉县枫林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该军最盛时,达6000余人,足迹遍及温、台、处、婺、严(州)所属20余县,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曾经攻占处州(丽水)、平阳、缙云3个县城。这支部队从1929年它的前身浙南红军游击队算起,至1932年斗争受挫,主力部队分散止,经历4个年头。红十三军的崛起,一度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极大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革命斗志,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农民斗争的风暴中创建
1927年春,在北伐军东路军进军浙江的影响与推动下,浙南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浙南各地党组织迭遭破坏,一批党员转入农村坚持。同年6月,在党员张培农、吴信直、叶廷鹏等领导下,首先在平阳县宜山、白沙、钱库等地发动农民暴动。
1927年冬,永嘉、瑞安、平阳、温岭等县相继建立中共县委,农民赤卫队的武装暴动迭起高潮。1929年,浙南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不少地方“村村饿殍相枕藉,十家九室无炊烟”。而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有增无减,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少地方先后形成了农民武装暴动的中心区域,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永嘉县的西楠溪。1929年10月,西楠溪党员发展到505人。永嘉中心县委因势利导,决定成立浙南革命委员会并组织起近400人的第一支红军游击队。
中央十分重视浙江农民武装斗争,1930年1月派金贯真巡视温属、台属各地,3月初,中央军委派胡公冕、刘蜚雄、金国祥到浙南,在永嘉、仙居两县交界的黄皮,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胡公冕任总指挥,刘蜚雄任参谋长,王国桢、李振声负责政治工作。原来分散的红军游击队整编成3个支队。3月19日凌晨,胡公冕曾率红军四五百人攻打当时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的处州城,一度攻入城内,后因弹药不济,撤出战斗。
3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致浙南的信》,指出:“党应当坚决在浙南以永嘉、台州为中心组织地方暴动,建立红军。”4月3日又通知将浙南红军正式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5月9日,红军游击队攻下枫林,宣布浙南红军游击队统一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设在永嘉县五濑村,下辖3个团。永嘉西楠溪30多支红军游击队,整编为红第一团,约3000人,长短枪700余支,火枪土枪670余支。团长雷高升,政委金国祥。下辖3个大队及瑞安、仙居,黄岩3个直属游击队、青田1个补充营。嗣后,瑞安、黄岩、仙居、青田和缙云等地的部分游击队也编入红一团建制。第二团以温岭坞根游击队为基础,共300多人,有长短枪100余支。由浙南特委委员赵胜、柳苦民、程顺昌、叶勉秀、赵裕平5人组成团委,下辖坞根、青屿、楚门(海上)3个大队和1个直属特务队、1个直属(天台)游击队。以后队伍发展到700多人。第三团由永康、缙云、仙居的红军游击队1500多人组成。程仁谟(后叛变)任团长,楼其团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1个直属中队。共有长短枪900多支,机枪4挺。
在组建红十三军的同时,党在农村进一步发动闹荒斗争,扩大红军武装;在温州等部分城镇号召罢工罢市,组织赤色工会。1930年6月18日至22日,浙南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瑞安渔潭中村召开,选举产生了浙南特委,浙南特委直属党中央领导。根据中央指示,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是平行关系,实际上红十三军除接受中央军委指挥外,与地方党的关系仍很密切。浙南特委通过军事委员陈文杰加强对红十三军的领导,特委宣传委员赵胜具体领导红二团,红三团则归当地永康中心县委领导。3个团相互配合,具体的军事活动则分头进行。
英勇悲壮的战斗历程
红十三军的组成和浙南特委的建立,标志着浙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红一团成立伊始,为了扩大游击区域,补充武器和给养,策应闽北农民暴动,决定向南出击攻打平阳县城。1930年5月15日,胡公冕、雷高升率领900多人从永嘉表山出发,途径青田平桥时,击溃保安队两个连;进入瑞安县境后,袭击了陶山镇,夺取了陶山警察所全部武器。红军沿途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发动群众惩办土豪劣绅,将没收的粮食、浮财分给贫苦农民,许多农民纷纷加入红军。5月24日,红一团在平阳、瑞安赤卫队2000多人的配合下,攻打平阳县城。上午9时,红军和赤卫队从西门、北门攻进县城,缴了国民党守军连部、警察所的部分枪支,占领了县政府,砸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但由于缺乏经验,获初胜后,没有集中力量全歼敌人,使敌军得有喘息之机,重新汇合,疯狂反扑,红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平阳之战,红军和赤卫队员共牺牲了192人。
红一团试图与江西红军取得联系,决定向西进军,攻打缙云县城。1930年8月30日,陈文杰和雷高升率900余人,从永嘉与缙云交界的上董出发,第二天即占领了县城,缴获机枪2挺、步枪50余支、驳壳枪20余支、子弹9担,并将没收的盐、布匹、铜元分给穷人。由于多路敌军向缙云逼近,红军占城4天后主动撤离,转而袭击永嘉瓯渠。9月9日,在农民赤卫队的支援下,分3路向瓯渠进攻,敌人仓惶逃走。红军在没收地主浮财后离开瓯渠。
这一时期,红一团频繁出击。除了上述战斗外,还有诸如攻占乌岩钲(黄岩县),血战隘门岭(温岭、乐清交界处),攻打虹桥镇(乐清县),夺取李茅十三地(永嘉县)等。发生在1930年6月下旬的乐清大荆隘门岭战斗,永嘉红军及黄岩农民武装突遭反动民团伏击,损失惨重,战死及被俘后遭残杀的多达470余人。
红二团以温岭坞根为中心,在温(岭)、玉(环)、乐(清)三县的边区,积极开展游击活动。1930年7月8日,柳苦民、程顺昌率红二团主力200多人,分3路包围玉环茶头村。经过激战,拔掉了敌军据点。7月10日和9月15日,敌人两次“进剿”坞根,均被击溃。10月,敌人加剧“围剿”,红二团分散到沿海岛屿。1931年2月18日,红二团在温岭寺基遭敌袭击,程顺昌等18人战死,队伍基本走散。应保寿率部在玉环一带继续坚持。
红三团成立以后,先是分散活动于永(康)、缙(云)、仙(居)交界地区。1930年8月间,他们先后在缙云金竹、唐市和永康方山口、铜山岭等战斗中,歼敌数十人,缴获枪支60余支。9月5日,3个支队1600多人(包括部分农民赤卫队)在新楼集结,乘胜攻打壶镇。英勇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猛烈火力,连续多次发起强攻。持续到中午,增援的红军未按时到达,而敌方永康民团却已赶到,红军腹背受敌,牺牲34人撤回方山口。此后,国民党浙江保安七团和缙云、永康民团对游击中心区域残酷“清剿”。一个半月时间里,在永康、缙云边境烧毁了红军家属和群众的房屋720多间,10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许多人被迫流落他乡。楼其团等率领部分红军在缙(云)、仙(居)、永(嘉)边境坚持斗争。
在红十三军活动的鼎盛时期,浙南地区党的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建立了10个县委、32个区委、21个城镇工人支部,农村党员发展到3000余人。1930年7月16日,特委在永(嘉)、瑞(安)交界的陶山,举行反军阀战争示威大会,到会群众万余人,被称为“浙南空前未有之盛举”。会上散发土地法、劳动法、苏维埃政纲、反军阀战争宣言等传单;宣布浙南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在红军和游击队频繁活动的地区,国民党统治机构基本解体,农村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行使了部分政权职能。8月下旬,浙南特委和所属各县委曾一度改为浙南总行动委员会和县行动委员会。红十三军一、二、三团也分别改称师的番号。
红十三军大规模的武装活动,使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慌。蒋介石任命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兼任苏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朱世明为浙江省“剿匪”指挥官,制定所谓“剿匪”计划,并派教导师一营到温州“督剿”。1930年9月,国民党调集一三五旅和浙保三、四、五、七团,加上温、台、处、婺地方民团共万余人,进行“清剿”。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红十三军与浙南党组织坚持斗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要领导人金贯真(军政委)、陈文杰(军政治部主任)、潘心元(军政委),特委书记王国桢、代理书记曹珍、特委委员朱绍玉、杨德芝,金缄三、王金姆等先后被捕牺牲。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更是成批被杀。
红十三军的武装斗争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部队力量削弱,军部不复存在。但各团(师)在当地党的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斗争。1931年下午半年,雷高升等领导红十三军一部在永(嘉)、青(田)、仙(居)边境频繁出击。国民党专门成立“温台剿匪指挥部”,纠集浙保四、五两团和当地民团2000多人,对红军部队分进合击,多次被雷部击退。敌人把单纯的军事“进剿”改为“剿抚兼施”。雷高升部轻信敌人“允诺”的条件,于1932年5月23日率70余人下山,集中在永嘉岩头东宗祠堂,落入敌人“诱缉”圈套。22名红军战士当场牺牲。雷高升等7人被押往温州处决。岩头事件导致十三军主力严重挫败,但是武装斗争并未就此偃旗息鼓。红一团余部100多人在金永洪率领下坚持在永(嘉)、仙(居)边境顽强斗争。1932年8月24日,他们击溃浙保五团二营机枪连及当地基干队500多人的进攻,后又打垮了枫田、章山等地的保卫团。国民党为了彻底消灭红十三军余部,于1933年5月成立了“永仙等六县剿匪指挥部”,采用“移民”、“并村”、“连保”、“封山”等手段实行“清剿”。金永洪部队先后牺牲30多人。9月,金亦被捕牺牲。此后,在西楠溪一带的红军武装化整为零,坚持斗争。
红二团的赵裕平,于1932年底从外地返回温岭后汇集余部,与应保寿部汇合,在乐清湾、漩门湾岛屿上坚持斗争。1935年8月13日,赵裕平牺牲后,应保寿继续打着红十三军的旗号,打官兵,镇土劣,护贫民。浙江省保安司令部专门制订了《剿办海匪应保寿股计划》,组织密探,在北起温岭钓棚、南至平阳南麂沿海岛屿部署兵力,进行“围剿”。次年3月23日,应保寿等在杨柳坑海面上突遇敌船袭击,壮烈牺牲。其部下张梅庭继续率领部分战士,坚持海上活动。在横床岛战斗中,击毙国民党温岭县基干队总队长。1938年12月,张梅庭在突围时牺牲。至此,红二团余部的军事活动才完全停止。
红三团在王振康被捕牺牲后,钱双全、程义仁等在中共永康县工委领导下,汇集余部重建武装开展斗争。1934年秋,成立了浙西游击队,后改称浙西工农红军第一、二大队。1935年11月,与红军挺进师一纵队在永康、缙云边境的黄弄坑会师。
此外,红一团的郑秾,在参加攻打乌岩战斗后,于1931年到兰溪县包郎殿居住,以行医、传授武术为掩护,深入兰溪、龙游、汤溪、寿昌的毗邻地区,在两年多时间里,秘密发展红军1500余人,打出“中国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的旗号,自任师长。1933年10月,由于内奸出卖,郑秾与17名主要骨干被捕牺牲。
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红十三军的失败,除了敌我力量悬殊,主要是共产国际对我党的错误指导,党中央“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在“赤化浙江”、“夺取浙江一省政权”等方针指导下,不顾主客观条件,劳师远征,连续攻打县城和集镇,屡遭失利,导致部队实力消耗,士气受挫;在游击中心区没有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部队中不够重视党的建设,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部分干部和战士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由于环境恶劣,又不注意斗争策略,红军和特委的主要领导骨干相继牺牲后,领导核心没有及时形成,难以适应复杂的斗争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红十三军的英勇斗争历程证明,它是一支工农子弟兵的英雄队伍。它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第一,红十三军在浙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及其他地区的武装斗争起了支持作用;同时,沉重地打击了当地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的嚣张气焰。第二,在浙南人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奠基作用。第三,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在红十三军和前浙南特委斗争的年代里,约有1700多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团(师)以上干部和特委主要领导成员大部殉难。他们以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监狱里,铁骨铮铮,坚贞不屈;在刑场上,视死如归,正气凛然。他们的光辉业绩,至今在浙江人民中广为传颂,激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