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期● 青少年绿洲●

当志愿者随感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2)班  吴洁

蔡元培故居

2008年10月,是我第一次踏进蔡元培先生在上海的故居。虽然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静安寺地区,但这幢三层楼的英式花园洋房却闹中取静,在熙熙攘攘的酒吧一条街后显得格外幽静。
缓缓地步入弄堂,沿着被林荫覆盖的砖瓦路走上百来步,便可以看见挂着16号门牌的故居正门。大门微敞着,站在门外便可看到前院的布局——没有过多的缀饰,只是青砖绿瓦,被绿荫环绕笼罩着。跨入门槛,就真正进入了蔡元培故居,也真正开始了我一年志愿讲解员的经历。
      成为讲解员的首要任务当然是熟悉馆内的布局,了解蔡先生的生平。第一次,我毫无经验,加之从小对于历史就有些不开窍,只能捧着事先准备的资料稿跟在一个“老”讲解员后面听。说是“老”讲解员,其实他的年纪比我还小,个头也比我矮,是向明中学高二的学生。但是从他讲解时候的神态、用词以及娴熟的程度来看,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老到资深的讲解员。于是,我立马拜他为师,而这以后我的所有讲解都受到了他很大的影响。
      对于我的这位师傅,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他的“问不倒”。真的很难想象,这么一个17岁的男孩,平时还有那么重的学业,究竟是怎么做到如此地面面俱到的。比如有一次,一位游客很爱刨根问底,当他介绍到蔡先生的故乡绍兴笔飞弄的模型时,那个客人问道:“这宅子为什么叫笔飞弄呢?”我当时一听便慌了,资料上完全没有提到过这一点啊。谁知,我的师傅却不慌不忙地答道:“哦,这个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据说这笔飞弄先前是王羲之的故居。有一天,王羲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总是写不出好字,于是他一怒之下将手中的毛笔从窗口扔了出去,因而就有了这‘笔飞弄’的美名。”我不得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小年纪竟然知晓得那么多!事后,我问他怎么会对故居的一切了解得那么全面?他说,“一个是我本身就对历史很感兴趣,另一个是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我想这第二点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吧。当故居的志愿者,势必要做好被问到任何问题的可能。这就要求志愿者在讲解每一个相框、每一个橱窗时都要带着疑问,先把自己问倒,才能不被游客问倒。
      我在故居做讲解员的一年里,也遇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来参观的有许多都是些颇具艺术气息的人物。有的人会拿着一本厚厚大大的笔记本,在每个展柜前都会停留很久很久,一边仔细地观赏着,一边不时地记录下些什么。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在记些什么,想些什么,但是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他们仰慕蔡先生,他们尊重历史。在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超越做志愿者本身的更为重大意义。我们该做的,不止是要把你所知道的东西言传给别人,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从心底里去热爱它,尊重它,亲近它,因为打从心底涌起的崇敬心情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2009年7月7日,是我以蔡元培故居志愿者的身份,最后一次走在这条萦绕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古朴弄堂里。然而,此刻的我与刚来到故居时相比已判若两人。我想,在蔡元培故居的这段短暂的经历,一定会成为我心里最为珍贵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