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期●散 文●

渡江民工住我家

作者:周玉甫

       我们那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周家荡,地处泰兴东乡(今属广陵镇),南与靖江县交界,距八圩约20多公里。1949年清明节刚过,忽然来了近百个待命随军渡江的民工,分住各家。我家比较宽敞些,领住了八人。他们都是推着小车,挑着行李进村的。烧煮借农家锅灶,晚上在堂屋里打个地铺。因我父亲与村里几个青壮年一起到外地去了,家里就剩下祖母、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个。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又逢青黄不接的春天,一日三餐,全靠山芋、胡萝卜、野菜活命,已经8岁的我读了几个月私塾不得不辍学在家。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寂寞的家顿时热闹起来。母亲对我说;“他们是上前线帮助解放军打仗的民工,暂时住在这里,没几天就要走的。”他们一来到,就与我们亲热、融和起来。他们开饭比我们农家早,所以一开锅,总要先盛一大碗给我们,有时还拉着我们小孩和他们坐在一起吃。祖母和母亲不准我们吃他们的东西,说我们多吃了,伯伯叔叔们就少吃了,他们任务重,不吃饱肚子不能支前呵。他们的生活也很艰苦,早晚都是盐炒黄豆、稀饭,中午是咸菜拌小米饭或粯子饭,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每天天朦朦亮就起身集合,出操,那雄浑的口令声、口号声和唱歌声,震撼长空,打破了宁静的村庄,令我们小孩兴奋不已。他们当时演唱的一首歌曲,虽60年过去了,但我依然很熟悉:“前方打,后方帮,飞机来了不着慌,吭吆—嗬嗬—吭吆—嗬—,吭吆—嗬嗬—吭—吆—嗬—嗬。到前方,抬伤兵,希望同志们要出劲,(以下副歌同)。你一肩,我一肩,爱护伤员最要紧。跑得快,走得稳,转弯抹角要当心。”——这是我一生中学唱的第一首歌曲,也是后来最爱唱的歌曲之一。
      民工们除了集训、开会、学习之外,就是帮助群众劳动。我家那时最缺乏劳动力,他们每天帮我家担水,挑粪,涮猪圈,翻菜地,什么活都干,跟自家人一样。当时我家没有烧草,他们就帮我家修树、劈柴。有时烧了我家的柴火,都要按斤给钱,公平公道。他们中,人才齐全,有“五匠”手艺人,也有知识分子,能文能武,各显其能。会织布的帮人家织布,做瓦工的帮人家铺瓦砌墙,做木匠的帮人家打桌凳、修农具,有文化的在村里搞宣传,写标语。其中要算我家山墙上的那条用白石灰水书写的10个行楷大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最为突出,最为醒目,每个字总有一米见方大,几十米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家又紧靠大路边,来往行人很多,宣传效果特别好。60年过去了,老人们回忆往事时,对多数宣传口号都忘记了,唯独这条标语仍记忆犹新。
      开始,祖母对这些不速之客还存有戒心,可几天下来不仅放了心,而且视如亲人。这与国民党遭殃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年前,驻在黄桥的国民党军队经常下乡糟蹋百姓。一次我家遭遇他们空前的洗劫,油盐米面不算,连我祖母和叔祖母两人的寿材木料(32根杉木段)也被抢走了,这对我祖母是最大的打击——我们泰兴老年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归天时有口棺材。所以一提到国民党军队,全家人又怕又恨。这次来的民工队,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却如此亲热友好,给我们家这么多的帮助,这是祖母和母亲没有料到的。我们不知他们何时离开,他们自己也不知何时出发。一天的半夜,他们忽然紧急集合,说要上前线了。我们全家闻讯立刻起床,见他们整装待发,说走就走,来不及话别几句。我们全家站在门口,含着热泪听着吱吱的小车声渐渐远去以至完全消失,看着一字排开的人影渐渐模糊最后融入云彩。第二天,隐隐听到八圩的大炮声,母亲对我说,伯伯们过江了,祝他们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这就是1949年4月21日,在毛主席的一声号令下,我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去,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江南的渡江战役。
上一篇:我的姨妈们下一篇:新旅的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