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期●专 稿●

暴行再添铁证 罪责不容狡辩

——吉林省公开89件侵华日军遗留档案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单颖文


近日,吉林省档案馆对外公开了89件新发掘的日本侵华档案。“翻看这些档案,没有一页一字不沾满鲜血。”吉林省档案馆馆长尹怀说,这批档案90%用古日文记录,多数属于第一手资料,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有的为日本侵华罪行提供了原始证据,有的为早已被国内外公认的罪行提供了新的佐证”。

这89件档案主要涉及8个部分,包括实施南京大屠杀、日军强征“慰安妇”、向“731”部队“特别移送”(即做活体细菌实验)人员、残酷奴役劳工、对我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镇压东北抗日联军、囚禁审讯虐待英美战俘及其他对中国军民实施的种种暴行。

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说,1995年前后日本右翼势力回潮,为日本军国主义大唱赞歌,这批档案的公诸于世正是提醒人们,必须形成国际统一战线,捍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采购“慰安妇”,日本官方难脱干系

不久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称:“没任何证据证明日本曾强征慰安妇。”这次公开的25件日军自己记录的有关强征“慰安妇”的档案,就是对安倍谬论的有力驳斥。

其中,一份名为“‘慰安妇’采购资金电话记录”档案,记载了伪满中央银行鞍山支店代理支店长来电办理资金转账事宜,明确显示涉及的资金为“采购慰安妇资金”。根据这件档案,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3月间,4次用于采购“慰安妇”的资金为53.2万日元。在另一件名为“伪满中央银行资金部外资课电话回复记录”的档案中,外资课认为这笔资金需要先得到经济部的认可才能办理。

“第一份电话记录,是亚洲发现的首个明确记载日军以军用公款科目转账划拨购买‘慰安妇’专项资金的档案。”苏智良说,当时一名日军少尉的月工资仅几十日元,一个7990部队为了采购“慰安妇”要求划拨53.2万日元,“数额之大,表明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是日本的国家行为,而且日本是在有计划地推行这个性奴隶制度”。

这次公开的“慰安妇”相关档案,有7件档案反映了1944年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设有军队“慰安所”的信息,还有档案记录了日军强征朝鲜人“慰安妇”的史实。据“北安地方检阅部《邮政检阅月报》”档案,一名1941年驻黑河日本军人写道,军队“慰安所”是士兵消遣解闷的地方,20名“慰安妇”全是朝鲜人,受“国家总动员法”约束来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总动员法’这几个字是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有力证据。”吉林省档案馆强征“慰安妇”课题组组长王放说。

“发现了爪哇‘慰安所’档案,以及朝鲜人‘慰安妇’档案,使得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普遍性进一步得到了证实。”苏智良说。

摘抄新闻报道,南京大屠杀不容抵赖

“在国民政府三楼大厅,率众山呼万岁,举杯致辞称,我们占领了一国之都,并赶走了它的政府,掌握了这里的政权,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城外的扫荡仍在继续,看来他们将在废墟南京城内迎接新年的到来了。”这是1937年12月23日刊登在《大阪每日新闻》奈良版上的一篇新闻报道,作者是日本战地记者光本。

在这篇报道中,他还记录了入侵南京的日军三日内打死8.5万人的战况,并详细描述经日军助川部队和海军“扫荡”后,从下关码头最近的一条街到扬子江下游,尸体绵延二三里远。

在这次公开的89件档案中,涉及南京大屠杀相关史实的材料共有6份,除了这篇新闻报道,还有3件记录南京、上海宪兵对辖区治安恢复情况的《通牒》,以及2件信件摘抄。
此次公开的1938年1月29日“日军中国驻屯宪兵队《邮政检阅周报》”中,有一段1938年发自英国伦敦的赖某抄录伦敦当地报道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据昨天的报纸报道,日本兵在南京强奸妇女数万人,其中被强奸的竟有十二岁的少女,强奸后被惨杀的不计其数,实在是惨无人道。”

无独有偶,在另一件记录于1938年1月1日的公开档案“日军中国驻屯宪兵队《邮政检阅周报》”中,在一封署名为“智”的人从德国寄往天津英租界的信件中,提到“日军在南京的禽兽行为令人发指,连尼姑在内,年满14岁的女子全部被他们的兽欲所害”,并且标明“这些内容来自于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住南京的牧师来信”,信件中还注明“牧师出于人道考虑,多次劝告日军司令官都无济于事”。

领衔这批档案解读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颂伦认为,这两封分别寄自英国和德国的信件,都含有作为第三方的国际媒体报道摘抄,是南京大屠杀的有力佐证,也说明当时日军的暴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与严厉谴责。

野蛮残忍,灭绝人性奴役劳工

“昨天在后面的广场上散步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满洲人劳工的尸体堆放得到处都是,其中有的已经变成了白骨。这些尸体被狗当做美食在啃咬着。”1940年6月,在东宁满铁汽车区的安藤保,写给日本爱知县安藤松一的信件中,记录下了这一“在国内(即日本)是不可能看到的场景”,但在中国“最近我都看腻了”以至于“就用脚将他们踢飞”的惨况。

如今,这段内容被收录在此次公开的关东军宪兵队司令部中央检阅部《通信检阅月报(6月)》。由于日军也很担心这些事实传回日本国内后会引起的恶劣影响,因此对此信件做出的处理是“没收”。“这是发现日军奴役劳工的新证据。”领衔这部分档案解读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陈景彦介绍,当时,日军在中苏边境修建了大量军事工程,强征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劳工。

在此次公布的反映日军奴役劳工的14件档案中,名为《关东军特种工人管理规定》的档案明确写道:“关东军把从驻华北日军移送过来的俘虏、投降兵用作军用劳工者称为‘特种工人’。”另外13件档案,真实记录了日军对中国劳工的严格管理、残酷迫害和劳工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仅东宁宪兵队《特种工人状况报告》中,就有“两个月间死亡163名‘特种工人’”的记录。在另一份1944年形成的《关于奉天铁西区第七补给厂强行摊派劳工实情的报告(通牒)》中,对强征劳工中存在的顶替、缺勤、因病被解雇以及逃走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原因分析。据档案记载,原因主要是粮食衣物供给不足、薪酬低廉、不堪忍受殴打谩骂等。

“此次公布的有关奴役迫害劳工档案,均属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实证价值。”陈景彦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民间自发组织过对日本侵华时期奴役劳工行径的调查、索赔、追讨,但因当时的劳工几乎全被日军奴役、迫害致死,仅能通过口述史进行还原,被日本右翼指为证据不足等,受害方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道歉和赔偿。“这些档案也为被奴役劳工及其家属向日本政府索赔、维权提供了依据。”

满是“杀、虐、掠”,翻译者多患忧郁症

今年81岁的吉林省档案馆离休干部赵素娟,是这批档案接收和管理的亲历者。1953年11月,解放军某部为长春市修理地下电线,铺设管路,在伪满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司令部旧址(今址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偶然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大量关东军宪兵队遗留档案。

1954年,据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伪新京(今长春)宪兵队警戒系曹长弘田利光供述:“1945年8月中旬,奉宪兵队长平林茂树之命,将新京宪兵队本部及宪兵队司令部的公文档案,于本部楼下锅炉内焚毁,未来得及烧的就埋在后边地下。”

这部分来不及烧毁的档案,就成了日军自己留下的侵华铁证。“当时,长春市公安局挖出了整整一大卡车。”赵素娟说,由于长期埋藏,出土后的档案大部分粘在一起,“有的都成了‘档案砖’了。”1955年9月,吉林省委从全省抽调50多名专业人员,对这10万余卷(册)的历史档案进行系统修复、整理。1982年5月,省公安厅将收存的关东军宪兵队档案,连同专业人员整理编制的人名、组织检索工具,移交给吉林省档案馆进行技术修复,并陆续开展翻译、整理、研究工作。

从2012年起,档案馆专门成立了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731”部队、奴役中国劳工等14个课题组,对档案进行翻译与解读。“为了保证翻译准确,对一些破损严重的档案残件,在翻译时,我们都尽力从其他档案中找到线索进行核对。”吉林省档案馆日文翻译吕春月告诉记者,这批档案本身的翻译难点,主要在于原文件的写作语言是古日文,而且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

尹怀坦言,较之语言关,对大多数馆内翻译来说,心理关更是难过。“由于每件档案都是对日军杀、虐、掠等残暴行径的记录,每天面对这些凄惨的图文资料,3名馆里参与翻译、整理的工作人员先后患上了忧郁症。”

吉林省档案馆副馆长杨川告诉记者,有些档案对日军活体实验现场的记述很详实,翻译人员工作又很投入,看着文字,脑中会自然闪现当时的情景画面,特别是记述对妇女、儿童的暴行,“真的没人能受得了”。馆内2名对“731”部队进行活体细菌实验的翻译人员,很长时间都摆脱不了心理阴影。但由于任务紧迫,经过岗位调整,他们在逐步恢复健康后,又投入了工作。

“此次公开的档案,其实占馆藏的关东军档案总数不到2‰。”吉林省档案馆副馆长穆占一说:“它们所显示的也只是日军侵华事实的冰山一角,将来会有更多内容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