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期●《大江南北》创刊25周年庆●

在纪念《大江南北》创刊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宋超




同志们:
  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代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同志向《大江南北》杂志创刊25周年表示祝贺,尤其要向《大江南北》杂志取得13万份发行量的成绩,表示祝贺。
  2004年6月,我参加过《大江南北》杂志社举办的一个研讨会,记得当时《大江南北》的发行量是8万份,现在听说在当前这种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在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挑战,不少杂志、报纸发行量萎缩的情况下,《大江南北》的发行量却一步一步稳定增长,达到了13万份,令人感佩,令人振奋。我想,我们不仅要向杂志社表示祝贺,更要向《大江南北》杂志学习,要将《大江南北》杂志的成功经验和进取精神做进一步的发扬。我尤其是要向各位创办、支持《大江南北》杂志的同志们,向在座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敬意。相信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使杂志社取得这样的成绩。
  因为要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很认真地调阅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份的《大江南北》杂志,还请杂志社送了几期反映编读往来情况的内部交流材料《大江南北之友》。看过之后,很受启发,也很受教育。下面,我结合阅读的感受和当前上海宣传思想工作实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大江南北》杂志的成功,根源在于杂志内容契合时代需求,富有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
  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经市委批准,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创办了《大江南北》杂志,可以说,这份杂志从创立之初,就有着新四军的“血脉”,有着新四军的“精神”和“气质”,有着“铁军精神”,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在革命年代不畏死、不偷生,在和平年代不畏难、不消沉的精神,这种精神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祖国富强产生过强大的积极力量。
  同样是办刊物,有些刊物是简单的迎合,甚至充满低级趣味,这样的杂志可能也会在一时间占据部分市场,但常常是难以持久;也有一些刊物,重在放松心情,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但常常难以给人以启迪,更谈不上予人以鼓舞。我们阅读《大江南北》杂志,则发现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多种文体和方式坚持宣传新四军,坚持宣传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也许有人曾经怀疑过,在这个文化产品极容易被“娱乐化”、受众阅读“快餐化”的时代,在这个有人宣称要“告别革命”、“告别崇高”的时代,一份坚持宣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杂志能否生存?《大江南北》的实践表明,它不仅能生存,而且可以取得令人骄傲的成长业绩。它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无论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积极向上、勇于探索、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指引。这股精神力量对于消除当前部分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不思进取、颓废萎靡、贪图享乐、逃避责任的不良现象和负面心态来说,尤显珍贵,尤为必要。《大江南北》杂志的内容契合了时代需求,恐怕正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大江南北》杂志的成功,在于坚定不移地贯彻编辑方针,钩沉历史但也始终融入时代潮流,重视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结合。
  《大江南北》杂志的编辑方针是“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这个编辑方针为杂志内容和采编特色做了很好的定位。在上一次的研讨会上,我也曾经提出,《大江南北》应当是“写峥嵘岁月,当青年益友”,这个观点应该说是同《大江南北》的编辑方针是一致的。对于一份刊物来说,确立编辑方针是第一位的,而确立方针之后的关键,是真正贯彻和坚持。《大江南北》杂志创办25年来,很好地贯彻和坚持了既定的编辑方针,并且自始至终围绕方针抓杂志本业,也就是抓内容生产。我想,这也是它能够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江南北》坚持宣传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但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呆板的讲述。我们看其内容,既有精彩的战事分析,也有生动的人物回忆。注重思想性、导向性的同时,非常注重可读性和感染力。一些相对具备理论色彩的文章,也很注重表达的平实和“面目”的可亲,常常是娓娓道来,令人心悦诚服。
  我们再看其选题,都鲜明地体现出与时俱进、关注当下,钩沉历史却从不偏离时代潮流的特点。比如,最近几期连续重点刊载关于世博会的文章,连续几期封面选用世博会图片,其中,第六期封面就是最新的世博会开幕庆典上灿烂的烟花照片;此外,王维同志谈建设学习型政党、居欣如同志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栾保俊同志谈革命者的气节、邓伟志同志谈改革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文章,都是紧紧围绕当前的大局、大事、大势,及时发出重要的声音;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和重要社会事件,也都在杂志内容中有及时的反映,使得《大江南北》杂志始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散发着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大江南北》杂志的成功,在于其始终注重保持党的优良办刊传统,注重密切联系作者、读者、发行队伍,增强互动,增进交流。
  在翻阅杂志社提供的《大江南北之友》这份反映编读交流情况的内部材料时,我就感受到杂志社对作者队伍、读者队伍和发行队伍联络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来参加座谈会,更是现场感受到这种良好的互动氛围和情感联系。这是我们党从创办自己的刊物,宣传党的主张之初就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的一个良好传统。《大江南北》杂志社坚持这个传统,其实就是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革命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根据地的优势,依托这些优势,推进自身发展。
  《大江南北》杂志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作者队伍,他们或者是新四军老干部、老战士,或者是专家、学者,也有一些是年轻的、活跃的各业界的一线工作者。他们长期关注、支持这份杂志的创办,积极供稿;《大江南北》杂志也有一大批稳定的、高素质的读者队伍,其中既有老同志,也有青年学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长期订阅并积极表达对这份刊物的肯定、喜爱以及意见和建议。《大江南北》杂志社还有一支特殊的发行队伍,他们以各地离退休老同志、尤其是新四军老战士为主体,建立联络站,争取当地各相关部门,主要是学校系统的支持,推动杂志的发行,推动订阅单位和个人阅读、学习。这三支强有力的队伍,被杂志社以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互动,不断增进感情,成为《大江南北》杂志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这个好的传统,是值得坚持并进一步发扬的。
  《大江南北》杂志下一步的发展建议,我想重点是在坚持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前提下,如何更进一步结合当代传播环境、传播语境,结合受众需求,增强互动,在更贴近、更生动、更具服务性上有更多的创新思考和创新举措。
  更加注重对青年人需求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开展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比如,可以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新四军革命历史专题调查,组成小组,探访革命旧地、探寻斗争史实;可以组织学生采访新四军老战士、老干部,开展征文比赛等。同时,针对《大江南北》杂志在学校系统发行数占到总发行数一半的情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思想状况,研究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把老同志、老领导的内容表达与当代年轻人的接受特点结合起来,把杂志内容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思想引领、确保政治导向的同时,积极探索杂志服务功能的扩展。对于一份杂志来说,提供信息是服务,提供知识背景是服务,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也是服务。积极探索杂志服务功能的扩展关键还是在于内容设计和提供,在于把服务意识贯穿于办杂志的各个环节。比如,新四军老干部、老同志中,书法家很多,我看杂志中刊登的贺信、贺词,有不少堪称书法精品。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杂志中刊登更多的书法知识,甚至是好的碑帖,再配以老领导、老同志的临帖或创作指导等知识性内容,举行一些书法创作比赛等,我想,无论老年读者,还是青少年读者应该都是极其欢迎的。围绕办刊宗旨,围绕当下读者的需求,研究和拓展为读者服务的空间,这既是我们在宣传理念上的突破,在实践上的创新,对于杂志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增加强大的动力。
  此外,不妨考虑借助于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的影响力,将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有更加充分的开掘。除了杂志之外,是否可以考虑有其他形式的产品出现,或者说适当参与其他形式产品的生产。比如,市委宣传部最近在抓上海“红色经典”的建党90周年重大影视题材创作工作,我就感觉到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值得用多种文学艺术的手段来表现。联合社会相关方面的力量,将杂志的内容资源充分开掘,这既可以说是为杂志发展的经济效益考虑,也是更进一步发挥社会效益的考虑。对此,我们应该给予有力的支持。
  最后,祝愿老、中、青各位同志身体健康,祝愿《大江南北》杂志办得更好。
  谢谢大家。